清涼學堂丨佛陀福德壽命無量,為何還會在八十歲時圓寂?

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得佛果,有無量智慧、福德、壽命、神力、本可長久住世,為何也像普通人一樣有壽盡辭世之相呢?

清涼學堂丨佛陀福德壽命無量,為何還會在八十歲時圓寂?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套用某問答社群比較流行的一種思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按照這個邏輯,我們需要首先思考:釋尊已經入滅了嗎?他的入滅和我們理解的一般世人的去世含義相同嗎?

佛法可以從事、理兩個方面來說。約事來說,即從現實的事實上來說,大家所知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他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入滅於娑羅雙樹間。

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就有生相;出家、成道、說法,就有住相;入涅槃就有滅相。這樣看來,他的確是有住世之相和入滅之相。如果硬要說沒有,無異於否認了教主一切的史實,那麼整個佛教豈不是要失去憑據了嗎?所以約事來說,佛的確是有住世生滅之相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所見的數千年前教化於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是佛陀法、報、應化三身中的應化身,是從清淨法身、圓滿報身上為度化有緣眾生而現出的千百億化身之一。須知佛的法身本無有滅,慧命也是無盡,而為了要度眾生,示現有生,與人無異,以免被人譏為神化和怪誕。既然有生,必然有死,這是佛陀未隨順世間法,不得不然的。正如王勃在《釋迦如來成道記》中所說的那樣:“淨法界身,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既是願力示現有生,自然還同世間法一樣地示滅,佛的慧命卻是相續無盡的。《華嚴疏鈔》中說:“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佛無生滅,隨機見殊。”這樣看來,佛的本身原無生滅之相,生滅之相只是眾生的異見,因眾生心淨,見佛常在,眾生心垢,見佛入滅,其實佛是常住不滅的。

佛是怎樣常住不滅的呢?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有這樣一段史實:說過去久遠劫前,有個修道的人名叫最勝,住在山中,常見諸道人行慈,甚為讚歎。後來又想到,一個人能慈心濟物,固然甚佳;若能廣學多聞,求正知見,以滅眾生的邪見,使之轉迷為悟,豈不更佳?於是便入村落,處處尋覓說法之師。時有天魔知曉其事,想來害他,就現作法師的樣子來告訴他:我是法師,有佛偈一首,的確是無上妙法,你若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此偈,當為你說。道人聽到有人為他說法,喜不自勝,真的不惜身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魔見他的求法是出乎真誠,無法害他,只好帶著憂愁的神態逃走。這時,最勝道人知道自己被魔戲弄,便對空中發願道:“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十方世界如有善能說法之人,具大慈悲,請現我前。”當時東方世界的普無垢國,有個淨名王佛,即現其前,放淨光明,照觸其深,痛苦頓除,身瘡平復。佛又和他廣說集一切福德三昧,使他聽了得正知見,辯才無礙。這個最勝道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因他心淨求佛,佛即現前。可見佛並沒有去世,否則如何能夠再現身呢?

所以《華嚴經疏》中有一節文字說得好:“是以當知若有人恭敬求佛,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這便是“眾生心淨故佛不涅槃”的事實證明。

因此,在事理二邊中事的一邊說,釋迦牟尼佛確有住世和入滅之相;而約理的一邊說,雖然佛常住世,卻沒有生滅生滅之相。因在勝義的理性中,其相寂滅,是無所謂住與不住的,而是不住而住、住而不住的。《解深密經》中的無住境、《金剛經》中的無住心、《維摩經》中的無住本、《華嚴經》中的無住身,所闡發的也都是這個道理。

但這隨即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釋尊出世的本懷是要普度眾生,現在眾生既未度盡,為何不繼續住世而要入涅槃呢?其實,釋尊示現涅槃,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機盡緣滅,一是機怠示滅。

就第一個原因來說,什麼叫機盡緣滅呢?機是各個眾生的根機,緣是指各個眾生和佛的關係。眾生與佛有緣的,就會遇佛得度;如果是與佛無緣的,縱使遇到佛,佛想度他也度不到。這並不是佛不願度他,而是他自己未種善緣,業障深重,佛也無法度他,正所謂“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例如佛當時在印度的舍衛城住了很多年,說了很多法,該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佛聞法,有三分之一的人聞佛法而未見佛,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見佛也不聞法,連佛名也不知道,都是與佛無緣的關係。

這好比月亮可以照徹有水的地方,但如果水自渾濁,月光便無法映入,非月之過。眾生與佛的關係也是如此:若自己不曾種絲毫善緣,雖佛心是平等普度,像月光照水一樣毫無分別,而眾生自己猶如濁水,佛光照也無法照入了。佛之所以不再住於世間,也是如此,許多與他有緣的眾生都已得度,便只好入滅,譬如薪既盡,火亦滅。

就第二個原因來說,怎樣是機怠緣滅呢?世人的脾性多是喜新厭舊,不知珍惜。許多眾生看見佛住世已幾十年,聽到佛法多次也有點倦怠,於是就懶惰起來,不肯用功,荒廢道業。佛為了要度這一類眾生,只好表示消極,將入涅槃,不再住世了。這些人聽到佛快要涅槃的訊息,心裡感到慞惶與悵惘,反倒覺醒起來,精進道行,得證聖果。

例如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老外道須跋陀羅,一生雖然聽到佛名,終是不肯學佛,直到聽說佛將要涅槃,有點反悔起來,覺得自己如再不用功,佛為大師,去後恐無辦法,於是就來到佛前,誠心求度。佛為他說法,須跋陀羅也就由此證得了初果。這便是一個例子,像這種因眾生不知尊重佛法、修學佛法而引起佛入涅槃的道理,在《涅槃經》中說得很多,大家不妨細心閱讀這部大經,自可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佛是三寶之首,佛陀住世與否對紹隆三寶、弘揚佛教是極有關係的。凡佛弟子,都是希望佛常住世,為眾生眼目,撥開迷雲,指示覺路。因此,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第七便是“請佛住世”。

釋尊雖已入滅,但佛法仍在世間持續地利益眾生。佛者,覺也,覺悟之體是般若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徹宇宙真理,才能使人認識世間的真相。佛法便是智慧的重要載體。透過學習佛法,親近三寶,便能夠具足智慧,獲得光明,使眾生離苦得樂。

更進一步地,透過今天這篇文章,我們還了解了已經於二月十五涅槃的僅是佛的化身,法身常住,隨緣應現,那就更應該學習普賢大士,以至誠恭敬之心,請佛住世,普利眾生,給予我們無限的光明與溫暖!

圖:網路 文: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