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的歷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為什麼中國使用的歷法稱為陰陽合曆?

不得不看的歷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

前篇文章我曾講過,農曆也稱“太陰曆”,是按照月亮圓缺變化來制定的農曆月份,月亮圓缺一個週期平均29。53天,為了讓月亮的“朔”相穩定在三十、初一,“望”相穩定在十五、十六,農曆按大月30日,小月29日來計算。和公曆的區別有3個不同的地方,其一,農曆每年的大小月並不像公曆那樣固定不變。其二,12個月公曆比農曆多12天。其三,公曆每四年閏一天,每四百年閏四十三天,而農曆每三年閏一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公曆的閏年多一天固定加在2月裡,農曆閏月則要以二十四節氣作為依據,將沒有中氣的農曆月閏入前一個月令中。

不得不看的歷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

要知道二十四節氣是如何應用到農曆閏月中,我們就得了解這富有華夏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那時只有四個節氣,是根據一年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確定的,分別是“兩至兩分”。古人利用土圭測得一年中物體投射太陽的陰影是成規律變化,其中有一天日影最長,一天日影最短,所以就將最長的那天稱為“日長至”,最短的那天稱為“日短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白晝時長是相等的,所以就有了“兩分”。到西周時代加入了“四立”,二十四節氣從四個發展到八個,到秦漢時期十二四節氣基本確立,直到西漢初期的《淮南子》才完整記載了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古人將一年圍繞北斗星旋轉的星空稱為黃道,二十四節氣正好均勻地分佈在黃道上。從春分開始,每15°對應一個節氣,一週360°後又回到了春分。黃道分為十二次一年,分別對應十二地支,每個地支間隔30°,平均每個地支包含兩個節氣,其中一個為地支的起始,稱為“節氣”,另一個是地支的正位,稱為“中氣”,所以每個地支均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並將十二地支應用到農曆月份中,以“節氣”為月建,“中氣”為月正,即:大雪建子,冬至子正;小寒建醜,大寒醜正;立春建寅,雨水寅正;驚蟄建卯,春分卯正;清明建辰,穀雨辰正;立夏建巳,小滿巳正;芒種建午,夏至午正;小暑建未,大暑未正;立秋建申,處暑申正;白露建酉,秋分酉正;寒露建戌,霜降戌正;立冬建亥,小雪亥正。

黃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軌跡,就是一個迴歸年365。2422天,而農曆十二個朔望月只有354天,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道上的十二個地支將不能和農曆月一一對應起來,要使農曆月和黃道十二地支能對應起來,故將每個地支的“中氣”定為農曆一年中的固定的十二個月令,只有含中氣的農曆月才能用相應的十二地支作月令,沒有中氣的農曆月就以閏月形式算入前一個月令地支,這樣就解決了每年的農曆月與黃道十二地支的偏差。農曆每年十二個月令對應的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正月雨水,二月春分,三月穀雨,四月小滿,五月夏至,六月大暑,七月處暑,八月秋分,九月霜降,十月小雪,冬月冬至,臘月大寒。例如,2020庚子年的閏四月那29天只包含“芒種”一個節氣,本應是五月的月建因為沒有中氣“夏至”而被作為前一個月令的閏月,農曆五月就相應順推到含有“夏至”的那個農曆月。

不得不看的歷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

為什麼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和時間都是在公曆一定區間內不斷變化呢?

一個迴歸年是365。2422天,黃道二十四節氣共360°,所以平均每天執行的黃經度是360/365。2422≈0。98564733°,但是我們的公曆是按照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來設定的,其誤差擺動值就約等於0。2422,所以每年的二十四節氣都會在這個區間變化,其具體計算公式相當複雜。

我國是農業大國,一年的寒暑輪迴,莊家的生長收成等一系列的物候現象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資訊基礎。所以古人根據天文和氣候制訂出了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在黃經上的位置正好反映了地球接收太陽光能和熱能的變化原理,並總結出了一年物候變化的時間性和規律性。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結合運用就是人們將地球、太陽、月球三者關聯起來的時空概念。

不得不看的歷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絡?

此文章為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我,後面會有更多更好的歷法、民俗、命理、堪輿知識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