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衝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才發現被孩子“套路了”。

事情是這樣的:

小梅帶著五歲的兒子去商場,看到一款小汽車,孩子鬧著要買,本來家裡有好幾輛類似的玩具了,小梅就堅決不買,孩子哭得抽抽搭搭,小梅也沒了逛商場的心情,帶著孩子回家了。

回家後,小梅的暴脾氣就上來了,把孩子拉到面前一頓噼裡啪啦,還把他的玩具箱子開啟,指著幾輛小汽車說,“這不都是玩具嗎,為什麼每次都要買”?

氣頭上的媽媽開始翻舊賬,從頭開始數落孩子的缺點和毛病,兒子就像是受氣的小媳婦,完全沒了剛才商場裡難纏的模樣,小梅不禁又開始後悔,讓孩子去一邊反省去。

中午吃飯,孩子還是情緒不高的樣子,飯菜吃得也不香,看媽媽的眼神也怯怯的,小梅此時開始自責,剛才為什麼對兒子那麼兇?於是跟孩子說話輕聲細語說話,告訴他為什麼不買玩具的理由。

此時兒子開始哭了,他告訴媽媽,自己真的很想要那件玩具,可不可以在過生日的時候送給他?在媽媽最心軟和自責的時候,當然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兒子開始高興起來,不一會就吃完看電視去了。

小梅收拾完才反應過來,敢情又被兒子給套路了,現在買和過生日買有什麼區別嗎?明明下定決心不給他買,想要治治他浪費的壞毛病,自己怎麼又心軟了?那剛才發的一通脾氣,又算是什麼呢?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對孩子發脾氣,你是否也陷入了這種“死迴圈”中?發脾氣→自責→安慰孩子→滿足願望,最後才發現,教育目的沒有達成,孩子反而摸透了父母的脾氣,明明做錯事的是孩子,父母反而會覺得自責和難過,進而想要彌補呢?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我們在現實中也容易遇到這樣的事情,比如跟對方吵架,明明自己有理,但過程中發了脾氣,最後也好像沒理了,吵贏了也覺得不光彩。

這是因為發脾氣會顯得一個人沒底氣,脾氣差,發火會讓一個人氣勢變強,但人們卻普遍同情弱者,他們會認為,你有理,要擺事實講道理,你沒理,更沒有發脾氣的資格。

對孩子發脾氣也是一個道理,父母為什麼會在吼孩子後就自責和彌補,不外乎這三個原因。

孩子沒有抵抗能力

父母和孩子,一個強者,一個弱者,根本不在一個對等的水平上,即使孩子犯了錯,父母很生氣,但發洩情緒式的大吼大叫,擺明了就是“以強壓弱”,孩子無論是在語言還是體力上,都無法反抗父母,所以,父母沒有必要發火,強者更應該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教育的目的不是發脾氣

父母都會衝孩子發火,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教育=發火,我想並不是父母的初衷,他們只是想糾正孩子,但卻使用了最錯誤的方式,自己氣得不行,還讓孩子受到傷害,事後想起來,難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

孩子懂得示弱,更容易讓父母自責

父母發火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會讓父母產生不同的心理對映,比如一個二胎家庭,老大闖了禍,被教育的時候會頂嘴,父母的火就越發越大,甚至可能還會上手揍兩下。

但老二就不同了,他們會展現出最委屈的一面,示弱是緩解對方怒氣的最好辦法,遇到這樣的孩子,父母的火不但發不起來,還會自責,進而忽略掉他犯錯的錯誤。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父母都知道發火不好,但就是改不掉這個毛病,每次都想跟孩子好好說,但脾氣卻控制不住,殊不知,你在發火的時候,孩子早已經把你的“底線”摸得一清二楚,對照一下孩子的行為,你就知道了。

1、錯誤重複地犯

孩子年齡小,做事情缺乏理性,但不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懂事,對父母嚴令禁止的問題,他們很少去觸碰,甚至有些事情,父母說過一次,他們就終身不再犯。

但有些孩子卻例外,一個錯誤重複多次地犯,這讓父母非常頭疼。歸根到底,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第二個原因,就是孩子已經知道了父母的底線,犯了錯誤無非被罵兩句,反正他們也想不住其他懲罰方式,我已經習慣了。

2、裝可憐

當孩子摸透了父母的底線,不管犯多大的錯誤,統一應對方式就是裝可憐,你愛怎麼罵都行,我大不了不吭聲,不頂嘴。若是惹了大禍,我就積極認錯,“媽媽我錯了,我下次再也不這樣了”,多半會得到父母的諒解,事後該怎樣還怎樣。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3、要好處

發火後,孩子還會利用父母自責和愧疚的心理,藉機要點好處,比如心意許久的玩具,早就想吃的零食,在親子和好的這個間隙,父母對孩子簡直是有求必應,他們也漸漸摸透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典型的“打一棒子給個甜棗”,開始跟父母鬥智鬥勇。

一旦陷入這樣的迴圈,父母會發現管教孩子越來越難,孩子已經拿捏住了父母,這都是發脾氣帶來的“惡果”,相對於心平氣和的父母,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更難纏,也更讓父母操心,從長遠來看,孩子比較任性,自律能力差,也更容易情緒失控。

最好的教育,是溫柔而堅定的

對孩子發脾氣,且頻繁地發脾氣,都是最差的管教方式。正面教育應當是“溫柔而堅定”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採取的教育是溫和的,但同時在原則問題上,也是堅定不移的。

一個孩子的自律水平,往往取決於他的自尊水平

,孩子可以減少自身的犯錯機會,但他卻不想對發脾氣的父母這樣做。

愛發脾氣的媽媽,底線被娃看得一清二楚,你被他“拿捏”住了嗎?

這跟自我控制有關,

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尊重、和善和合作,孩子才能有歸屬感和價值感,進而不想惹父母生氣,從側面加強自律。

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對孩子發脾氣等嚴厲的懲罰方式,確實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會讓孩子用憤怒、報復、反叛、退縮等方式回敬父母,只有採取正面的管教方式,才是真正的共贏。

制怒,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智慧。

今天討論的話題,你想對孩子發火時,都能控制嗎?你的孩子正在採取上面的哪種抵抗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