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孫焦慮症”成了老年人的社會病:“研究孫”不好當

“帶孫焦慮症”成了老年人的社會病:“研究孫”不好當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2016年底釋出的報告顯示,61。6%的家庭的孩子在上幼兒園前由祖輩幫助帶養。無論是全天被“套牢”,還是接來送往,抑或是異地看管,雖然“帶孫模式”各不相同,但是近年來,在老年人當中,因帶娃引發焦慮的狀況並不少見。

帶孫焦慮症,發生在幫兒女帶孩子的老人身上。都市白領工作繁忙,帶娃的事大多推到了老爸老媽身上。雖然小娃娃能帶來很多歡樂,但隨之而來的責任與緊張,讓很多老人緊張焦慮。隔代撫養總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全心全意,殫精竭慮,老人們不辭辛勞。可是,一旦孫子出點事,就會遭遇兒子、媳婦的“問責”,往往弄得裡外不是人。寒心、放手,孫子就在那裡,難捨人倫親情;盡心、照看,緊張就在那裡,惹得一身病症:在無數次糾結、心理掙扎中,不少老人患上了“帶孫焦慮症”。

老年人患上“帶孫焦慮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群體的困境。一方面,老年人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老有所樂”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完全被束縛在“幫子女帶孩子”上——這樣的矛盾再加上代際間育兒觀念的衝突,讓一些老年人精神壓力倍增,患上“帶孫焦慮症”也就在所難免。

緩解老年人的“帶孫焦慮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內部應進行更加合理的分工,給老年人更多的體諒和關愛,更大的自我生活空間,而不是讓他們變成無償的“全職保姆”。

1、老人們要更新教育觀念,跟得上時代。

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固然是人間美事,可是由此溺愛孫子,事事不敢放手並不可取。“隔代親”當然體現了人倫心情,但是疼愛不是溺愛,寬容不代表縱容,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正確的愛有利於孫子的健康成長。正如專家所言,以“開心、開明、開竅”的心態去帶孫子,就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建議老人該放手時要放手。

2、對於年輕父母來說,溝通協作,體諒老人也是應有之義。

出了事,抱怨指責自是不可取;不出事,藉口工作忙,一味地把孩子丟給老人帶也是放棄責任。比如,工作之餘多陪陪孩子;比如,教育孩子要尊重老人,教會孩子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比如,當孩子意外跌倒之時,安慰孩子也要安慰老人,多讚許才會有融洽,才會有家的溫馨。年輕人則應多一些和老人的溝通。如果老人白天帶孩子,那麼年輕人最好少出差、早回家,晚上擔起帶小孩的責任。

3、健全各項職工休假制度。

當老人們為了年輕一代還在盡心盡力的時候,他們的勞動成果理應得到尊重。面對數量如此巨大的隔代撫養家庭,家庭和諧固然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問題的根本解決,終究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終究需要各項職工休假制度的健全。醫治“帶孫焦慮症”吃藥的不止是教育。

“帶孫焦慮症”成了老年人的社會病:“研究孫”不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