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公民有能力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每個人都有透過教育提升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是看似稀鬆平常的普及教育背後,

一個國家付出的財富和精力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僅2019年,

全國教育經費投入就超過5萬億元

,佔GDP比重超過4%,國家之所以願意投入如此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是因為教育關乎人才培養,而人才關乎國家命運。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但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就在中國急需各方面人才建設的關鍵時刻,卻

依舊有人享受著國家提供的便利,轉身投入其它國家的懷抱。

高考奇蹟

1985年出生的何碧玉,在1

4歲那年就以河南省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了清華大學。

她從小就展露出了遠超常人的智慧,在她

10歲那年,她透過層層篩選,進入了新鄉市一中的少兒班

,這是仿照北京八中少年班設立的“天才班”,目的是為了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鑑別和培養。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我們必須要承認,

個體上的差別是實際存在的。

教育公平並不意味著要否認客觀差距,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讓主觀意願發揮最大的作用。

如果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否定智力超常個體的存在,這

實際上就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孔子就曾說過

要因材施教

,激發每個人最大的潛力,才是

教育應該發揮的作用。

進入少兒班,就意味著是

“官方認可”的“天才”。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何碧玉熟練地掌握了初高中的所有知識,並在2000年的河南省高考上不負眾望,

以750分的成績成為了當年河南省的高考狀元。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少兒班今天依舊存在,但是人們對待少兒班的態度卻也愈加的謹慎,因為

少兒班雖然挖掘出了一批智力超群的“天才”兒童

,但是這種天才往往不是全方位的。

如果讓這些

天才和“資質普通”的學生站到一條賽道

,仍以傳統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培養,這既是對少數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多數人的不負責任。

既然我們可以為這些“天才”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環境,那麼我們

也應該為他們尋找一條合適的賽道。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進入

清華大學的何碧玉

依舊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慾,雖然生活在一群二十多歲的大學生裡,她顯得格格不入,但

在課堂上,她絕對有資格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學子平起平坐。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老師和同學都對這位小同學青睞有加,不僅在生活上給予諸多幫助,也

時時刻刻關注著她的學習成果。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少年班的設立就是何碧玉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伯樂

。正是因為少年班的存在,才讓她顯得如此特殊,她才能將聰明才智更好的發揮到正確的地方。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國家為了發掘千里馬,在資源分配上進行了必要的傾斜,

可以說“天才”們的成功,有國家一半的功勞。

留美生活

就在何碧玉即將完成大學學業的同時,她也

收到了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邀請。

畢業後的何碧玉順勢進入了華盛頓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

先後取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因為在校期間的突出表現,她在畢業後

得到了一份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工作。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優秀的人絕對不會被埋沒,只是需要時間去挖掘。

歷史上有無數的天才落魄地離開了人世

,但是何碧玉身上的光環讓她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成功。

這時的她只有24歲,但

她的學術水平已經得到了學界的共同關注

,遠在中國的老師同學們也密切關注著她的一切,也會為她取得的成績而感到喜悅。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出於關心,老師和同學們也和她討論過畢業後的就業問題,

向她介紹起國內的就業形勢

,但當時的何碧玉以學術環境為由,希望繼續留在美國進行學術研究,

老師和同學們選擇了尊重她的選擇。

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我們無權干涉,但正是這份自由,讓多少人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選擇給出答案

,但這個答案往往不是選擇的依據,而是為了將選擇正當化的存在。

時間一晃而過,已過

而立之年的何碧玉在美國事業有成

。她取得了美國國籍,在大學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大學教授。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但是她的選擇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討論,

雖然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人人也都有自己的立場

,當我們將民族與國家前置時,個人的選擇不應該和國家的利益衝突。

更何況從小就被光環籠罩的何碧玉,

享受的是常人不能享受的教育資源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整個國家利益的分配。

即使在今天,類似的事情依舊不斷上演,

從我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開始

。人們就將注意力放在了那些享受了國家福利,卻不履行建設國家“義務”的留學生。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雖然沒有一條法律限制他們的選擇,但是無論是出於民族感情還是個人原因,

知恩圖報才是我們做人的底線。

祖國哺育了我們,我們就應該去建設她,讓她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置身事外,

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己

,將粉飾過的藉口作為背叛國家的理由。

結語

個人的貢獻對於推動國家建設和歷史程序的發展都是微小的存在,但是

我們仍需要這一份小小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不能建設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不會對其它國家有任何的貢獻,

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歸屬

。只有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才有可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價值。

20年前,14歲的河南女孩何碧玉,以750分考入清華,後來怎樣了?

離開自己的祖國不需要藉口,

因為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被原諒

,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被理解,在建設祖國過程中跑掉的人,永遠無法得到諒解。

雖然我們

不提倡事事與愛國掛鉤

,但這從來不妨礙我們以一個愛國者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理解世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