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的不同層次

6月20日是父親節,談談我們與父親的關係。如果說,母親的功能主要是生育、撫養我們的話,父親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在社會上站住腳,進一步發展。這種功能的差異是相對而言的,是由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特點決定的。所謂相對而言,只是指程度、主次,實際上母親、父親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對方的功能。所謂幫助我們在社會上站住腳,進一步發展。如果說,養育=撫養+教育。既有撫養,又有教育,我們才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成長環境。如果說母親主要的功能是“養”,父親則主要是“育”。

從全人心理學通心理論看,父親的功能是分層次的。父親與子女通心的程度越深,子女的發展就越好。要理解父親的功能,我們先來看一個概念:“人生指令碼”。

一、

父親與“人生指令碼”

理解這個概念,可以與“劇本”做比較。我們演戲需要一個劇本,比指令碼更加粗糙、更加簡單、更加原始的就叫“指令碼”,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追溯到自己的人生指令碼。它就是我們小時候經歷的一個事件,這個事件一般發生在7歲左右,或者7歲以前。它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大的意義。

我的人生指令碼就是在5歲的時候。5歲剛剛上幼兒園,大概是9月份,天氣比較爽朗,夏天的晚上。我坐在我爸的膝蓋上,跟他一起玩,我就站起來唱歌,就是唱的在幼兒園學的歌曲,我自己感覺我的聲音很大,聲音在夜空裡面迴盪,也很好聽,我爸很欣賞,我唱累了又躺在他的膝蓋上玩,那個時候我躺在膝蓋上玩的時候,我忽然就注意到夜空,一下就感覺到頭上的夜空非常神秘,有神秘感在我心中升起。我就問我爸,“天有沒有邊?邊在什麼地方?”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我就有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感覺,就是非常奇怪,天怎麼會沒有邊呢?如果有邊會在什麼地方?那個時候我已經有了宇宙無限的感覺了。

這種“人生指令碼”對我現在回顧起來,所具有的意義非常重大,我整個一生都是圍繞這個“人生指令碼”展開,我就是一個探索者、思考者,我一直在探索宇宙、人生的奧秘,我整個一生都是這樣展開的。一直到現在我提出的全人心理學以及通心理論,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在展開的,我這一輩子都是在試圖探索和解決一個基本的矛盾,就是宇宙的無限和人生的有限的矛盾。

人怎樣活著,才更有意義?我現在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但這個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還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之中,如果是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不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終極答案,這個就不算我的“人生指令碼”了,因為在我的“人生指令碼”裡,宇宙就是無限的。我在5歲的時候,已經感覺到了宇宙的無限性,這個印象是非常深刻了的。我這個人是難以執著的,我是不斷探索、不斷髮展的。

很多心理學家都談到“人生指令碼”。研究最多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他的最後一本專著就叫《人生指令碼》。他把“人生指令碼”的意義提高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每天都在進行人際交往,見面一般會說“你好!”而伯恩說,接下來你會說什麼?做什麼?主動交流,還是匆匆離去?還是等待?等等。這些都是你的人生指令碼決定的。

如果父親能夠參與我們的正向的“人生指令碼”的形成,我認為就是比較幸運的。這堪稱父親的優良功能。——我對於“人生指令碼”這個概念的理解和發揮,與伯恩大有不同。我更加強調其積極的影響與作用。

二、父親的最大功能:明師

父親的功能,最強大的莫過於既是養育者,同時也是“明師”。由於他自身的成長以及達到相當的水平,所以他可以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人生。例如,我們熟悉的鐘南山先生,他的父親就為他起了模範作用,從小就對她進行啟蒙,教育他應該志向遠大,奉獻社會。有這樣的父親,我們的人格三要素,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都能夠充分發展。

再如,十五歲的天才少女數學家

談方琳。她的父母都是華東師大的講師,這顯然就讓她從小就浸淫在知識探索的氛圍中。她的父親是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她顯然繼承了父親的數學基因,從小就愛好數學,有嚴重的偏科現象。父親也有意地引導她走這條道路。在升入初中以後,談方琳對數學的興趣愈發濃厚,時常和父親一起交流數學,父親盡力而為,到一定時間,感覺自己在專業上已經給她不多,後來就將她介紹給華東師大的數學教授。

再如,我的音樂界的朋友和老師,作曲家高為傑教授,他是中國音樂學院原作曲系主任,著名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好評。他的兒子高平,現是首都師範大學作曲系主任,不僅是國際知名作曲家,而且是優秀的鋼琴家。他的作品不僅經常在國際上演出,而且他也多次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

如果父親是養育者同時也是“明師”,這樣的人是很幸運的。他不僅在事業上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而且在專業上也給我們打下牢固和堅實的基礎。

三、父親的基本功能

父親最初的最基本的功能應該包括:看見、接納、交流、引導、示範。

在關於嬰兒的理論中,在生命的早期,嬰兒是從與母親的眼神交流中獲得成長的動力。在一定階段,嬰兒不僅吸奶,也用眼睛去尋找母親的眼神,以便於和母親進行情感連線。在嬰兒能夠辨識母親之後,進一步辨識父親,父親就應該越來越多地與之交流。

對一個孩子而言,如果四歲前主要是母親作用更大的話,四歲以後,在語言功能發展之後,父親的歡迎、接納、引導,就越來越重要。

四歲之後,兒童的活動範圍增加,包括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和對外界的探索。這時候,安全需要的滿足開始突出,父親要完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安全感。他是一位有力的保護者和靠山。兒童早期的安全感,可以給他提供繼續探索世界的勇氣。

我們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獲得了足夠滿足,但在參與社會的競爭中缺乏行為上的指導,缺乏適當的提示和限制,是我們的早期教育和父愛的缺失。

我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意志力的發展相當重要,這種意志力的培養,常常需要早期延遲滿足的訓練。這方面父親常常需要起示範作用。

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確實需要適度的行為約束,但如果這方面的教育如果粗暴、過於嚴厲,又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挫敗、恐懼等感覺,甚至產生創傷性的體驗,形成心理情結,妨礙正常成長。

三、心理諮詢師的特殊功能

在上學以後,老師常常起著一種補充父親的功能。

如果老師這種功能不足,年紀相近的朋友之間可以起一種補充。

如果老師、朋友都沒有起這種補償作用,現在新興的一種職業“心理諮詢師”,則可以“當仁不讓”了。關於心理諮詢師的功能,遠遠不是傳統理解的那麼狹隘。

由於當事人來諮詢的原因,追溯其原生家庭,常常有健康的父愛的缺失,在諮詢關係中,諮詢師常常需要擔當一個特殊的角色。他既是諮詢師,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老師、父親的功能。

優秀的諮詢師能夠起到一個類似於優秀父親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邊界清晰、立場堅定、態度溫和、行為果斷。但諮詢師畢竟與父親是有區別的。在與當事人通心的時候,需要避免對當事人放任自己,導致當事人的行為過於“放縱”。在嚴厲、嚴格的時候,也需要防止方式過於簡單,而導致諮詢關係脫落。

我長期做個案,包括大量長程個案。體會到:噹噹事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諮詢以後,獨立人格開始萌芽,一些還沒有完成青春期逆反的人,他們就會把原本壓抑的攻擊性、逆反對準諮詢師,因為這樣最安全。但他們自己對這個狀況又是不清晰的、潛意識的,這是人格發展的一個階段,過了這個階段才能夠更加有界限感。但在之前,導師是會承受額外一些東西的。沒有這種承受力,是不能夠當諮詢師的。凡要幫來訪者做長程個案到諮詢師,或者當工作坊導師到人,應該都有這種準備。​

優秀的諮詢師或治療師在諮詢或治療關係中,能夠起到如下作用:

1、幫助當事人的解決心理問題,解放其心理能量。

2、幫助當事人與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離,成為獨立人格。

3、幫助當事人覺察自己的不當行為,有適度的接納和引導。

4、幫助與父親、母親通心。認識他們的優點與不足。

5、幫助當事人完成職業定位、升遷、轉型。

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的不同層次

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的不同層次

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的不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