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將試行父母持證上崗,家庭教育受重視,家長卻更焦慮了?

文/王言虎

據說,浙江家長以後要“持證上崗”了。

在浙江省教育廳向浙江省人大代表丁杭纓作出的一份答覆稱,浙江一些地方借鑑杭州市上城區“星級家長執照”做法,基於數字家長學校學習資料,對“父母持證上崗”進行了有效探索,省級層面也在做積極嘗試,浙江數字家長學校自2020年在“之江匯”教育廣場平臺開通以來,已向全省參與數字家長學校學習的家長髮放學習電子證書22萬份。計劃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將在浙江數字家長學校試行家長學習積分制,待時機成熟時在全省推行。

從這個回覆來看,所謂“持證上崗”,其實是學生父母透過在數字教育平臺學習,達到一定積分的予以認證並給家長頒發不同等級的“家長執照”。

“持證上崗”顯然只是一個民間叫法,它的字面意思所傳達的資訊過於嚴肅,似乎只有拿到“執照”的父母,才能做家長;沒有執照的,就沒有這個資格了。顯然,這不符合常識。必須得承認,一些自媒體甚至專業機構媒體不太負責任的命名與傳播,加大了這種誤會的流傳。

其實,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的本意,頒發“家長執照”,只是為了督促父母多參與知識學習,提升家長素養,更好地與學校一道,促進學生成長。這是一種倡導,而非強制。而且如果要在全省推行,必然還涉及許多複雜細節的設計與安排,絕不是簡單的“一推了之”。

倡導父母參與知識素養學習,確實很有必要。家長教育也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到全民族素質和社會進步程度。而現實中,對許多父母而言,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瘋狂“雞娃”,把所有的學習、應試壓力甩給孩子,自己雖然也貢獻了大量精力、財力,但並沒有真正融入到實質的教育過程當中,這很難說,是否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一個過程,一起成長。參與相關知識素養的訓練與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熟悉教育規律,幫孩子及時矯正學習誤區,對一個學習型社會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以此而言,浙江推行“家長執照”的做法,值得鼓勵。

但是,具體到執行層面,政策怎麼推行,家長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跟學生的各項權益是否會掛鉤,當地民間反應如何,目前資訊披露的並不充分,社會上的疑慮情緒較多,不少人對這項政策存在不同的觀察立場,甚至存有某種憂慮。

這其中,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政策是否要強制執行?

需要明確的是,現實“地表”是複雜的,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間有著不小的差異。一個最典型的區別是,或許城裡的父母有文化有時間,可以參與網上學習,拿到不錯的積分。但是,對農村家長而言呢?儘管現在很少有所謂“文盲”了,但不少農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依然比較低,可能難以應付這些知識學習;更何況,為了生計奔波的他們,可能連基本的學習時間也沒有,如何確保這項政策在農村地區落地?

同樣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許多農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作為實際照料人,這些老人是否有能力參與學習,也是個問題。絕大多數,可能連智慧手機也“玩不轉”。如果全面、一刀切推行此項政策的話,必然會造成相對不公平。

其二,家長靠積分拿執照,會不會在孩子之間造成歧視?

這個評價系統如果有公開排名的話,不排除榜單結果會傳導至孩子,評分低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壓力,反倒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執照”的獲得以及公開,其具體形式如何,都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必須科學審慎考量。

總而言之,家長“持證上崗”也好,頒發“家長執照”也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全面成長與進步。而這涉及諸多複雜的變數與現實因素,需要在做好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決策,讓政策善意充分釋放,達到最優效果。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