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據自控力預測孩子內心的「孤獨指數」?

我們都知道,自控力的強弱不僅會直接左右孩子對情緒和衝動的把控,對自身思想言行的約束,還會對孩子未來的學業成績、人際關係,甚至是身心健康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

但您知道嗎?其實自控力與孩子的孤獨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近日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的新研究表明,自控能力弱可能會造成一種嚴重的社會後果——因為受到排斥而感到孤獨。

千萬不要小瞧「孤獨」這件事,它並不是成年人的情感專利。哪怕是擁有很多玩具、可以隨心所欲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也會本能地存在情感需求,希望得到家人和同伴的陪伴和關注。可惜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中,很多孩子得到的情感反饋註定有限,多多少少會在某些時刻感到孤獨。

一般來說,短暫、偶然的孤獨感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感卻可能引發情緒障礙,給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根據自控力預測孩子內心的「孤獨指數」?

在此前有研究表明,孤獨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人格因素和社會因素,後者包括歧視、地域問題等等。

為了探索是否有其他因素會導致孤獨感的產生,荷蘭蒂爾堡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幾項研究實驗。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一項覆蓋 2710 名參與者的調查資料。

研究人員特別關注了參與者關於自控問題的回答,考察了參與者對「我是否善於抵制誘惑」等陳述的認同程度,以及對「我有一種空虛感」等陳述的認同程度。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參與者的五大性格特徵,以及一些與孤獨相關的人口統計學變數——性別、年齡、是否獨居、教育程度、就業和收入狀況等等。

結果發現,較差的自控力會導致較強的孤獨感。換句話說,

自控力的強弱可以作為孤獨感的預測因素之一。

如何根據自控力預測孩子內心的「孤獨指數」?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人們在日常中的孤獨感。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需要完成一項日記練習,在一週的時間裡,每天寫下自己感到孤獨的程度,以及自己屈服於誘惑的頻率。與此同時,參與者還被要求完成一項自控「特質」水平的測量,用以評估他們的自控力基礎水平。

結果類似,

那些自控力較差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此外,那些前一天的日記裡曾記錄了自我控制失敗經歷的人,在第二天的日記中也更有可能寫下自己感受到了孤獨。

如何根據自控力預測孩子內心的「孤獨指數」?

那麼,自控力差為什麼會導致孤獨感的產生呢?

研究人員想知道,一個人的自控力差是否意味著這個人本身並不值得信任,從而使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排斥。

為此,研究人員發起了另一項研究,要求參與者閱讀一小段以 Robin 為主角的情景文章,文章裡的 Robin 在經濟方面存在問題,但還是去了一家高檔商店。

在自控力差的情境中,參與者讀到 Robin 在商店裡給自己買了一部新手機,儘管他根本不缺手機;而在自控力強的情景中,參與者會讀到 Robin 抵制住了誘惑,空手離開了商店。

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想象 Robin 是自己的新同事,然後請參與者指出他們排斥 Robin 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他們認為 Robin 是否會關心或幫助他人、是否會從事可能傷害他人的行為。

與之前的預測一致,研究人員發現,在自控力差的情景中,參與者更有可能排斥 Robin。原因在於,參與者認為 Robin

不太親社會,更有可能從事自私的、有害的行為。

這項研究

進一步說明

,自控力較差的人更容易受到排斥,更容易感到孤獨。

如何根據自控力預測孩子內心的「孤獨指數」?

總體來看,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會增加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主要來源於自私衝動或潛在的有害行為而引發的他人的排斥。

其實這不難理解,如果一個人有較強的自控力,就更可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忠於自己的同伴,可能會讓人感覺非常適合成為朋友、夥伴的角色。

還有一種解釋是,自控能力較差的人可能會在抵禦不住誘惑後感到內疚、羞愧,希望一個人獨自處理當下的情緒和感受。這種情況下,自控力差的人並不是被他人排斥了,而是自己主動與他人隔絕開來,從而變得孤獨。

孤獨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心智發展成熟的人有能力克服孤獨,甚至享受孤獨,但對孩子來說,卻很可能無法應對、緩解這種負面情緒,甚至給日後的性格養成和人生髮展留下隱患。

我們除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陪伴在孩子身邊,也可以從孩子的自控力著手,避免孩子因自控力問題而受到排斥,感受到孤獨。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精神世界不孤獨。

參考資料:

https://digest。bps。org。uk/2021/06/02/poor-self-control-can-lead-to-feelings-of-lonel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