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覺知

女兒一出生,我就開始跟她“嘮叨”,講各種新奇事,半歲時候的意念溝通,給了我很多啟發。這之後,只要跟女兒在一起,我更是不斷地“嘮叨”:故事、新聞、花花草草、汽車、樓房、小學生、老奶奶、笑話、謎語、圖畫......無所不包,抱女兒出去散步,把我看到的、想到的都說給她聽,跟她聊天,女兒睜大一雙眼睛,到處觀察,小手一指,一聲“嗯”,我就奔她指的方向去了。女兒全方位地觀察著,我就是一個大背景,負責畫外音,每個細節都配合女兒,女兒就像一個燒錄機,把她看到的、聽到的,全都收錄了。從開始說話就讓我們驚奇連連,用詞、用語都非常準確,兩歲半的時候,對上下、高低、大小、長短這樣的對比詞彙、數字和形容顏色的詞彙以及成語等已經可以熟練運用,我從來沒有刻意教授過她,聊天過程中就被她盡數收錄了。比如,她說:“媽媽,你是高樓大廈,我是矮樓小廈”、“給我一支跟你同樣的筆”、“媽媽幫我扣衣服,我自己扣得七零八落的,你幫我扣嘛”、“媽媽你看,五顏六色的花”……奶奶經常會說:必須洗了手才能吃飯。有一天,女兒拿了一塊餅乾跑過來說:“媽媽,我必須吃這塊餅乾”,她記住了“必須”這個詞。孩子是海綿,家長要警覺,平日裡自己都跟孩子說了些什麼?又讓孩子看到了些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還是冬天,有一次外婆帶著小孫女去了一個“困難戶”家裡,外婆的本意是讓開始學習寫小短文的孫女多一些機會去接觸不一樣的生活場景,讓她明白一些道理。到困難戶家裡的時候已經是晚飯後、開燈的時間了,剛到的時候並沒有開燈,有兩個同齡的孩子在門口玩耍,看見有客人,孩子們的媽媽叫住了他們,讓他們進屋去做作業,燈開了,光線卻很暗,孩子們就在很暗的光線下做著作業。外婆和孫女就坐著門口聊天,幾隻肥貓卷著身子懶洋洋地爬在這位阿姨的腳前,遠處還拴了一隻狗。很快就說再見了,回家的路上,外婆啟發孫女,你看他們是不是很困難?可以寫幾句話表達你的心情和感受,有感而發就可以了。到家了,我聽見了婆孫倆兒的對話,女兒說:“外婆,我思前想後,覺得很難寫出什麼話”。外婆問:“為什麼”?女兒說:“因為他們並不困難。首先,他們困難就不要生兩個孩子,房間裡很暗,也不能代表他們很困難,燈泡瓦數高點就可以了,也不會傷害了小孩子的眼睛,更不會浪費以後配眼鏡的錢,這是他們自己的做法不對,還有,他們還有好幾只貓,都養得那麼肥、還有一隻大狼狗,難道它們就不需要花錢嗎?這就是我的感受,可以這樣寫嗎”?女兒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也有自己的覺察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從小就不會人云亦云,外婆無語。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眼裡的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概念和定義,她開始了思索......

也就在這個時候,我讓女兒開始慢慢地閱讀《蘇非的世界》,這本書講述了一個14歲少女在“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等問題的引導下的離奇經歷,它可以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孩子的教育重在引導,而不是說教,呵護好孩子天然的覺察力,引導孩子往生命的更深處去探索,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思想和情緒。

17世紀的哲學家笛卡爾,有句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幾百年來,人類都在引用它,被視為真理。近300年後,另外一位知名的哲學家沙特,發現了這句至理名言的問題。原來,這句至理名言僅僅揭示出了小我的根源:思想,它還不是真理。沙特說:“那個說我本是的意識,不是從事思考的意識”。用艾克哈特。

託力的話來解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你能夠覺知到你自己在思考,那個覺知就不是思考的一部分。它是一個不同向度的意識,而就是那個覺知在說:我本是的。如果在你之內除了思想之外別無他物,你就根本不會知道你在思考”。是什麼知道“你在思考”?就是我們內在的“覺知”。由此,給父母們一個啟示,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攪局”,孩子有自己的覺知和心意,他們有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我們只能尊重孩子的意願,我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觀察者、引導者,不能代替孩子,也不能用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影響和控制孩子、更不能誤導和傷害孩子。獨立成長是孩子們的權力,孩子們也具備獨立成長的能力。

(封面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果對孩子的靈性啟蒙教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互動,加關注

@幽默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