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你別急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陪伴謙謙的過程中,倉央嘉措《見與不見》詩中這幾句話深得我心。

自孕育謙謙開始,謙媽就將喜歡的小說、散文暫且放到了一邊,各種育兒百科、護理技巧、家庭育兒牢牢佔據書桌。謙謙出生後更是如此,謙媽總是儘量提前一個階段瞭解相關知識,以應對謙謙生長髮育中的每一個小變化。

胎便、黃疸、母乳餵養、新生兒溼疹、臍帶、腸絞痛……謙媽誠惶誠恐地陪謙謙度過了“新生兒期”,這其中大概每一項都能寫出好幾頁的經驗教訓。好不容易出百天,半年,謙謙會和媽媽笑了、加了輔食,長出了小牙牙,正值盛夏,瓜果豐富,氣溫炎熱,謙謙的生活走在正軌上,媽媽也鬆了口氣。但是隱約又有些不放心,明明知道有些東西一定會來,但是又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要來、以什麼形式來的一種恐慌感,那就是“發燒”。

發燒是嬰兒護理中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大量專業書籍和過來人經驗都表示嬰兒在一歲半之內會有一次發燒,甚至民間認為孩子發燒是在長骨頭,是身體發育必須經歷的階段,這種樸素的“鳳凰涅槃”般的思想鼓勵著我,也威脅著我。我學習了38。5度以下原則上不用藥、學習了幾種物理降溫方法、學習了發燒期間進食的規律,學習了嬰兒發燒常見原因和症狀,學習了常用的幾種退燒藥使用辦法,希望有一天能用上。

8月5日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週六下午,謙謙像往常一樣睡了午覺,四點左右醒來,睜開眼睛就朝我笑,我先把了尿,準備陪她在床上伸展活動一下。可是觸控到孩子身體的手卻有一種反常的感覺,很燙,略幹。謙媽不確定。孩子還像往常一樣很開心很有精神的樣子,會是發燒嗎?趕緊叫醒了謙爸,上體溫表,一看,38。8度。

我們馬上收拾東西,聯絡了附近的一個小門診,醫生給孩子聽了聽,認為是中暑,開了銀翹顆粒和藿香正氣口服液,按孩子體重計算了藥量。第一天夜裡溫度一直很高,醒的次數也多,但是並沒有很哭鬧。第二天白天繼續用藥,孩子漸漸沒什麼精神了,溫度高的時候顯得很無力,溫度低了就繼續玩,平常愛吃的水果也沒吃多;晚上要睡覺時用了美林,夜裡醒來溫度一直很高,一直等到凌晨三點又用了一次美林。第三天正好週一,我內心有些小焦急,帶孩子去看了市醫院兒科,醫生建議用蒲地藍,診斷是嗓子發炎;白天和夜裡溫度都是時高時低,用了兩次退燒藥。到8月8日早上,孩子溫度還是會超過38。5度,我們不放心,又跑了一趟市醫院,醫生讓繼續用消炎藥。神奇的是,到下午睡起來以後,距離開始發燒整整三天的時候,謙謙的身體變得有些溼潤,不再是幹燙,精神顯得不錯,一直到睡覺也沒有再燒。但是這個夜裡謙謙睡得並不好,一個小時左右就會醒來哭鬧一會兒,凌晨三點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眉額處有很小的紅斑。

至此,謙媽想到了之前儲備的知識:幼兒急疹在2歲以內的寶寶們中發病率高達90%,很多嬰兒的第一次發燒都是幼兒急疹引起的,孩子會突發高燒,溫度大多高於39度,持續三天左右,燒退疹出,不會留下疤痕。

果然,接下來謙謙的疹子逐漸從眉至臉,至脖頸處、至前胸後背、至大腿小腿,小腳丫上也零星出了幾個。三天後,所有的疹都神奇般地消失了,謙寶也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謙謙大概一個禮拜的“急疹”經歷,著實讓謙媽著急上火、手忙腳亂,但是還好,安穩度過了,這時候才覺得孩子不生病就是最好的時光。總結一下這次“幼兒急疹”護理,謙媽認為有這樣幾條:1、沒有得過急疹的2歲以內寶寶突然高燒,懷疑可能是急疹;2、發燒期間的症狀不足以讓醫生準確判斷出是不是急疹,只能遵醫囑用藥,家裡要常備小兒退燒藥品,注意用藥時間間隔;3、注意補水;4、出疹期間減少外出,減少出疹部位刺激;5、多陪伴寶寶。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捨不棄

面對“幼兒急疹”,寶媽別急;養娃路漫漫,我們且學且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