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曾國藩的出身很低,祖輩以務農為生,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可以說在家庭背景方面非常普通。

起點低不要緊,只要有貴人相助,身邊有良朋好友相伴,也能快速成就事業。

但曾國藩直到去北京之前,似乎也沒有遇到什麼貴人和良伴。

總而言之,曾國藩的成長環境很普通,對此,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裡也發過牢騷:

同學之人,類皆庸鄙無志者,又最好訕笑人,四弟若到衡陽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惡。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曾國藩是個道德厚重之人,他的文章書信多是謙恭樸實,像這麼尖刻地諷刺人,可謂少見。從中也可以說明曾國藩對這樣的人有多討厭了。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但就是在“庸鄙無志、薄俗可惡”的環境中,曾國藩不僅沒有變得庸俗,反而是最終成了聖賢之輩。

什麼原因呢?

這與曾國藩的一個心法有關係,他能化被動為主動,越是環境不好,越是能“出汙泥而不染”。

“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失敗、平庸和不如意怪罪於出身環境,好像只要有個富爸爸,他就不會這樣了。

這就是給自己找藉口,為自己的無能、懶惰和懦弱找理由。

曾國藩當年要是也這樣,那早就“泯然眾人矣”了。事實上,環境確實可以影響人,但環境的好壞絕對不是人生成敗的根本因素。

身邊的環境條件不好,沒有好鄰居,沒有好朋友,那我自己幫自己,自己救自己,看到別人不好,就越要自我檢點,小心謹慎,提醒自己不能變成那個樣子。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才是大丈夫為人處世的胸懷。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出身、父母、家庭、親友、鄉鄰等對人的侷限也是非常大的,只是小心謹慎,其實也很難長期克服環境的薰染。

所以,曾國藩強調人生在世,要立堅卓之志。因為,“有志則不甘為下流”。

如果一個人有了遠大的志向,他就不會怨天尤人,“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然後恆心守志,斷無不成之事。(突然想到一句詩: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而立志的核心在於一個“真”字:

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

實在是振聾發聵,讓平庸之輩汗顏。

比如大家都知道學習是好事,可學習其實很辛苦,需要時間和心力、腦力的奮鬥,這會挑戰人的惰性,帶來生理性的不適和排斥。

所以我們的大腦最會找理由:今天太辛苦了,明天再學吧;看完這個影片再去看書;打完遊戲再說;孩子太吵鬧;沒有書房、書桌;工作忙,沒時間……

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說得就是這麼一回事,能不能堅持和成功,根本在於“志”的真假。

進德修業,完全是靠自己。你管別人怎麼著幹嘛,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只要你立志真誠,那你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人,都是由你自主。

最後,如果諸位覺得有所幫助,還請分享,說不定能夠幫到更多人呢。

出身低,環境不好,沒有良伴,人生怎麼辦?曾國藩告訴你一個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