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權力、制度、官僚和本位主義

人之初,性本善。其本質在於人的初始,並沒有作惡的行為和思維能力。但滿足私慾的慾望是現實存在的,比如嬰兒對母乳的追求和得不到滿足時的哭鬧。

自從人類有了團體的集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目標一致的行為準則,比如對食物和生存環境的追求。從最原始的目的上看,人類集聚和動物集聚的基本目的、方法、原則和權力準則並無差異。但人類的社會化分工,讓這種差異明顯化。

自我價值實現,是人類潛藏的慾望,當環境滿足要求時,這種慾望就會得到釋放。而權力,是實現自我價值最有效的工具。簡而言之,等級越高,權利越大;權力越大,可控制的範圍越廣,實現自我價值的難度越低。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慾望,總是優先和高於實現自我價值所需要的權力能力的。

社會化分工,讓人類集聚出現細分化目標的團體。在滿足食物與生存環境的基本目標需求一致的前提下,根據實現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和環境資源條件,出現不同的操作團體和利益鏈條,這些鏈條的耦合,就造成了整個社會用於滿足和改善生存條件的社會生態系統,而不同的操作團體,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並由子系統至整體生態,構成了金字塔型的管理機構,也就是權力機構。隨之而來的,就是為滿足社會整體生態和子系統執行的制度的產生。

權力在制度的框架下執行,權力等級越高,跨越的制度越多,可實現權力人自我價值的途徑越多,實現能力越強,實現難度越低。

任何一個人類個體,團體權力都是從零開始。要實現權力的升級,必然需要最大化滿足和超越本團體的利益需求。因此,本位主義的產生,實際上是為滿足本團體利益需求,實現個體權力升級必要的競爭手段,也是發展的必然。

習慣成自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言。追求目標的實現,需要權力人對事務做出有效判斷,這種判斷很大程度上基於權力人自身的慾望、個體創造力、經驗和閱歷,儘管學術理論會輔助這種個體判斷。當權力人按照自我判斷,或者在自我判斷引導下形成的群體判斷,做出相應的操作行為的時候,可能造成非權力人的不良感受,並由此出現抗拒行為。在抗拒行為無法產生預計效果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產生針對於權力人與權力實施者的官僚主義定論。

綜上所述,把權力、制度、官僚和本位主義單獨拿出來說事,其行為和結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無可厚非。但加入人性因素和人性因素對權力的影響之後,很多事就會變得不同,甚至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

因此,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首先需要的,是人性的引導和控制。讓人性的慾望不會導致超越制度的權力氾濫,是遏制和減少官僚、本位主義發生的有效手段。

條條大路通羅馬。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創造力是實現權力的輔助,也是突破和超越制度規範的源泉;官僚和本位主義是創造力、權力、制度運用所產生的表象,也是悖論之所在。缺乏創造力的權力運用,墨守成規的制度執行,會減少民眾對官僚、本位主義的感受,同時遏制社會生態系統的進步;反之,會帶來虛假繁榮的潛在風險。如何有效平衡這樣的悖論,是對現代人類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