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是我在《侯衛東官場筆記》裡看到,但很有印象的一句。看到侯衛東遇到困難事,總是能沉著時。我就在思考,自己遇到事,怎麼會這麼急躁呢?

於是,我查了下這句話來歷:“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這就是人與人的區別吧。不過,別人能做到,為什麼現在的我做不到呢。

每當遇到大事時,心都不免慌亂。但是,過去後,又有點感慨,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嘛。我開始自我反思反省。是的,說明我的修養不夠吧。

以前經常聽人家說,年輕人,要沉得下氣。我總覺得好笑。當然,年輕過來,很多東西就知道了。

有點困難事,就是經不起衝動。一遇到事情,心情就變得浮躁。

自從看到這句話後,我開始自我反思了。

每臨大事有靜氣

“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符號,是中華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疇、苦讀寒窗積澱而成的做人品質和審美追求。

靜,是一種境界。只有透過修行,才能達成。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

現在,我也在修行,我也應該要修心。

對的,已不是年輕人了。要保持一顆寧靜的心。修心修行,重要的是“修”字。

《管子》有“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認為保持內心虛靜,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我應該好好地記住這句話。畢竟,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修行之中。

每臨大事有靜氣

對事對人,要儘量保持平和的狀態。否則,心亂,做事,就更亂。心靜,做事才能穩。

諸葛亮的《誡子書》說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嗯。先要有淡然的心態去面對名與利;然後要平靜地學習,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然而,現在很多人和事,都追求一個“快”字。特別是大城市,生活節奏緊張。

然而效率,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整天追求快,則心浮;心浮,則氣躁;氣躁則諸事不順。

每臨在事有靜氣。我再一次念給自己聽。

每臨大事有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