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止一條:科舉不中,考生還能做什麼?

很多年前,聽過郭德綱一個相聲,內容忘了,只記得一句話,大意是:

人生都是在一輛火車上,考上不同的大學,代表的不過是買的票不同。清華北大可能是軟臥,差一點的學校是硬臥,再往下的擠一下硬座、站票,但是最後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大學生只佔我國總人口8.8%。

即使已經擴招了好幾年,高考這種全國性的考試競爭還是相當激烈,

2018年本科錄取率是44%的錄取率,500多萬人無緣本科

中國人口眾多,無論古今,全國性考試科舉競爭都激烈。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錄取率是相當低的,明代初年到嘉靖之間,鄉試的錄取率不斷下降,從 6%降到 4%左右;而到了清代不足 2%。

全國性的考試,決定了很多人的命運。

那麼,科舉屢屢

不中的

考生,如何謀生呢?

記載清代文人生活的《儒林外史》有些答案。

路不止一條:科舉不中,考生還能做什麼?

一、輔導機構老師

教育行業永不過時。就像今天教育市場上的新東方、學而思,古代每個地區也有很多教育機構,被通稱為“學館”。

屢不中第的考生,有的就在學館當上了老師。

跟現在類似,老師這個行業工資不高,但對窮書生來說,著實不低,有的落榜書生每月領著八兩銀子。

大城市的家長可能也見多識廣一些,老師還得至少秀才出身。經濟差一點的縣裡鄉里,要求就低一些。

現在網上流傳著新東方的名師排行。在科舉的當年,也不奇怪。

有個叫周進的老師,因為學生當中好幾個中了科舉,在縣裡特別搶手,應該是當時十里八鄉排得上XX學館名師榜單的老師。

路不止一條:科舉不中,考生還能做什麼?

二、自媒體創作者

當代的自媒體創作者,透過文章、插畫贏得了名氣,名氣大的如吳曉波、咪蒙、顧爺之類,繼而引來投資搞起專欄,或成為別人的專欄作者。

也有這樣一群考生,縱情詩畫,作品漸漸鄉里之間小有名氣,有人邀請幫忙做詩文,寫個對聯,撰個碑文。

優質碑文作者杜少卿,給中山府一個烈女作了一個碑文,酬金是八十兩;對聯原創作者金先生,寫了個二十二個字的對聯,主顧給了八十兩,金先生嫌少,“小字是一兩一個,產字十兩一個。”

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三、專項備考名師

就像每年的高考、考研,乃至專業證書考試,都會有像張雪峰這樣的老師,專門研究考試方向預測考題。

古代考試,例如八股文時文這一項,每年、每個年號、每一朝,考試的文風就不相同,這就需要一些人來幫後來的考生解題,這個工作叫做“選文”。

當時有個叫匡超人的考生,科舉不中,相當落魄。有個書店店主找到他,要他趕時間點評出來三百篇時文,他完成之後得到了2兩銀子。

慢慢的,匡超人小有名氣,後來他的選文書,只要印出,銷量以萬記,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河北的客人都爭著買,只愁買不到手。

考試臨近的那幾個月,“一路打從淮清橋過,那趕

搶攤

的擺著紅紅綠綠的封面,都是匡超人、蕭金鉉、諸葛天申、季恬逸、馬純上、蘧先夫選的時文”,這幾位都是當時名氣較大的文人。

這大概就是你開啟一個網易課堂、騰訊課堂app,滿頁名師的畫面。

除去三個主要的職業大類,《儒林外史》記載其他人,有去

算命測風水

經商

,有的人去當

槍手

也有像范進這樣的人,千金散盡,只為了考中而考試,最後竹籃打水,到死也沒活明白。

大型考試,一旦成功,人生就會像被無形的手拉了一把,上了一個新臺階,眼界境遇改變很大。

不過,不管是高考,還是之後人生選擇,不要輕易的以為,自己某一個經歷就成了人生的分水嶺。人生的路徑,是由個人性格與品質決定的,而不是一兩次偶然事件。

考試是一條平坦大路,周遭也會有崎嶇小道。即使是在就業機會遠不豐富的彼時,還有很多人找到適合的方向。

所以,人生路不止一條。

路不止一條:科舉不中,考生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