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為什麼我們已經很努力了,還是看不到希望?

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創作,從年後開始一直看似在不停的看書,然後不停的更新文章,連下班的空隙都在更新短文,但是我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一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二,在7月份的時候,我也有在反思,這樣不停的讀書模式,其實並沒有達到自己的最佳效果,看似好像每個月都在不停的看書,不停的吸取知識,但是其實這樣的讀書方式,和我之前的讀書方式並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

我之前一直是一個讀慢書的人,而且只讀自己喜歡的書,一本書會不停的讀,有時候會讀幾個月,看一遍回頭再看,甚至最後能把書中的句子,書中的意境都能在腦海裡想象出來,有一副畫面在腦海裡,書讀得少之又少,但是每一本都吸收了裡面喜愛的部分。

最近大半年,我每個月最少讀4本書,多的時候讀了8到9本,但其實我讀的都是囫圇吞棗式,書的又雜又亂,有時候,讀完一本書,過了一段時間,都忘的所剩無幾,讀了但是並沒有吸收,並沒有將有用的部分轉化成自身的營養。

就好比吃飯,胡亂吃了一通,但最後真正轉化成有營養的,卻很少,或許這就是我沒有真正有所改變的核心,書讀不了少,但是並沒有真正轉化吸收,這樣的泛讀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看似很努力,可是並沒有真正帶來改變。

最近的反思,讓我決定改變讀書的方法,決定今年後面的時間,減少讀書的數量,加深讀書的尺度,就是要把讀書限制在少而精,只讀自己感興趣,或者對自己有用的書,把一本書真正的讀透讀熟悉。

在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影響,改變之路很容易陷進努力的漩渦,卻看不到改變的希望。

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努力只靠單純的毅力往往是很難真正走向成功,所以,我們很容易陷進一個漩渦,不停地反覆地努力,又反覆地失敗。

一個人只有徹底地瞭解做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看清楚事物本質,才能夠走出“反覆嘗試卻又勞而無功”的被動困境。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變好的意願,也看起來都很努力,然而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深究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缺少價值意識、輸出意識、創造意識、作品意識、利他意識……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最終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用認知驅動自己,而非意志力來驅使自己去做一件事,成長的根本是做成事,創造價值。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在成人達已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的轉換,創造了價值。認知創造價值,價值改變命運,用底層規律開啟認知驅動力,讓自己的努力變得真正有效。

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我之前讀了一本週嶺的《認知覺醒》覺得有很大的觸動,最近讀了他的《

認知驅動

》想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就在認知上面,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價值造就不同的命運,想要有所改變,有所成長,就要學會創造價值,真正意義去做一件對別人有用的事。

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努力成為一個被他人需要,對他人有價值的人,成為一個擁有獨特的、別人無法替代的價值優勢的人。

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稻盛和夫在《心》中說:“一切的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擁有了利他心理,我們在無形之中,就擁有了他人所不具備的“格局”。

1)利他的本質是愛,利他的力量就是愛。

人們之所以不願意真正接受利他觀念,因為這與人的天性相違背,人性的大腦喜歡簡單、直接、快速、確定的事情,然而利他的事情,都繞著彎,帶著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利已之事讓我們帶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失去了更長遠更長久的利益。

2)利他的結果利已。

那些不帶功利心的付出,最後都會透過某種形式加倍地返還到自己的身上,所以說利他的最後結果就是利已。

3)利他的途徑是創作價值。

利他最正確的途徑,不是取悅別人也不是毫無底線的付出,而是努力成為一個創造價值的人,透過自身的努力,創作價值,給他人來影響,做成對他人有用的事,用自身創造的價值帶動和影響別人,創造的價值長久持續的對他人有用。

4)利他從接納利已開始。

人的天性都有利已的本性,而利他是一種人性的超越,我們不需要消滅自己的天性,去做一個利他的人,這不現實也不太能實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接納利已的自我開始,利已與利他不是二元的對立世界,可以同時兼顧存在。

真正的成長是創造持續長久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怎樣才能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呢?

1)價值:改變自己的關鍵是創造價值。

2)身份:一切從信念開始。

3)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緒障礙。

4)策略:方法和路徑。

5)戰略:環境和多維。

6)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級的成長。

我們要想有所成長,一定要輸出有影響力的價值,輸出對他人有用的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足夠大,才能夠帶來對他人和自己都帶來改變和影響。如果你想要有所改變,有所成長,不如讀讀這本《認知驅動》,從根本上,找到改變的源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