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關於明朝的滅亡有這樣一種觀點:明亡,實亡於黨爭。黨爭指的是明朝末期的東林黨和閹黨之爭,那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本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剖析一下。明朝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且專制的封建王朝,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是唯一的權威,皇帝的話就是法律,皇帝的好惡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們都不怎麼打理朝政,造成吏治腐敗,國家一步步走上下坡路,終至亡國。雖然如此,但是國家大權從未旁落,一直緊緊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得勢的一方肯定是皇帝在背後支援,所以與其說明朝是亡於黨爭,還不如說是亡於皇帝,但是能把所有的罪因都算在皇帝頭上嗎?當然不能,明朝的滅亡,除了末期兩位皇帝之外,主要的罪責是在東林黨,這裡不是故意給閹黨“洗白”,而是就事論事,至於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東林黨是朝廷中的文官集團,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代表,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江南計程車族文人,代表的是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如果說得直白一點,他們是地主和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本身的性質決定了他們不能體會民間百姓的疾苦,在朝堂上耍耍嘴皮子沒問題,可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這群人基本上沒一個是有用的,崇禎上臺,閹黨倒臺,東林黨重新得勢,他們自然不會對自己所在的階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於是他們就只能將目光移向社會底層,估計是他們養尊處優習慣了,忘記了一個歷史死結,歷朝歷代起來造反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社會最底層的人民造反往往都是因為被逼得沒有退路了,正所謂“逼上梁山”是也。李自成就是這樣不幸的人,他出身貧苦,後來好不容易當了一名小小的驛卒,卻被明朝末年的大裁員裁撤了,這一下子沒了生路,在重新擇業的需求下,他選擇了造反,參加起義軍,之後的事情就很簡單了,李自成在起義軍中一路高升,最後帶兵打入北京,亡了明朝。

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李自成如果能一直當個驛卒,有口穩定的飯吃,他絕對不會去造反,東林黨的改革都是針對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們逼反了老百姓,官逼民反,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閹黨和東林黨一樣都斂財,但是閹黨斂的財多是來自豪富之家,魏忠賢來自民間,也算是起於微末,深知老百姓們的不容易,所以閹黨對待民間的普通百姓還是有所收斂的,畢竟老百姓也沒有多少錢,想要撈錢,還是要對有錢的富戶下手,東林黨人本身就是富戶,他們不可能對自己人下手,於是只能對基層下手,主要是對小官吏和老百姓下手,這樣造成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逼反了老百姓,官逼民反,有一則事例可以充分說明東林黨人在斂財上比起閹黨有過之而無不及,崇禎向大臣們“乞求”捐出一百萬兩銀子用作軍費,大臣們都哭窮,大明亡國以後,李自成向這些大臣們拷銀子,拷出七千多萬兩,可見這些東林黨大臣們一點都不窮,就是在明朝亡國後,他們也依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東林黨人基本上都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讓這樣的一群人來治國,大明焉能不亡?

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另一點,東林黨人是讀書人,信奉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他們來說,誰當皇帝都一樣,不過是換個新的主人而已,明朝的老朱家不行了,那他們就換李自成,李自成不行了,他們就換愛新覺羅,愛新覺羅不行了,那就換民國,不管怎麼換,只要能保住他們的利益就行,可是閹黨不一樣,太監們的頭上只有一片天,就是宮裡,就是皇上,只有有宮裡有皇上他們的天才永遠不會倒,皇帝也不傻,文臣和太監都是自己的狗,文臣更像是叛逆的野狗,而太監是自己的家狗,既然要用,自然還是自己家養的狗比較好用。

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閹黨之所以能得勢,就是因為後面有皇帝給他們撐腰,木匠皇帝朱由校雖然不怎麼管政事,但是他一點都不傻,魏忠賢和閹黨再怎麼胡來,那也是心中有數的,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朱由校放權給魏忠賢,讓魏忠賢大權獨攬,那是表面的,在大事上朱由校從不含糊,魏忠賢和閹黨擅權的時候,遼東依然緊緊在大明朝手裡,軍費也從不缺乏,國庫也充足,將帥之才也能得到重用,國家雖然動盪,但還不至於亡國。

等到崇禎收拾了閹黨和魏忠賢,東林黨人全面掌權,他們和閹黨一樣,開始了打壓異己,不過他們真的比不上閹黨,他們心裡沒有國家,只有政敵,只要不是非我黨類,那一定就是其心必異,就算是有才能的人,能救國的人,在他們的打壓下,能救國的人不是寒心就是死傷,本來就風雨飄揚的國家,焉能不亡?

除了這兩點,還有其中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插曲也至關重要,在封建王朝,皇權集中,皇帝對權力的駕馭就是使臣下互相爭鬥,自己取其平衡,尤其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們,個個都是如此,嘉靖帝和萬曆帝都是數十年不上朝,但是依然能夠大權在握,就是因為利用臣下之間的黨爭,使他們無法做大,木匠皇帝即使不管政事,但是這一點他還是懂的,朱由校登基初期東林黨做大,浙黨、楚黨、齊黨受到排擠打壓,為了權力的平衡,制約東林黨,朱由校放出了魏忠賢,很快浙楚齊三黨就敏銳的嗅到了皇帝的意思,他們紛紛依附於魏忠賢,組成了閹黨,與東林黨相抗衡,如此一來,兩黨打來打去,大權又歸於皇帝,即使魏忠賢得勢,但是魏忠賢始終知道他的權勢是怎麼來的,他只能忠於皇帝,他的頭頂永遠只有一片雲,對朱由校而言這樣就夠了,國家能運轉下去,自己還不用幹活,至於貪汙腐敗什麼的,皇帝才不在乎,反正天下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只是自己開心了臨時給下面的狗一根骨頭,哪天不開心了想要收回來易如反掌。

魏忠賢和他的閹黨能做大,說白了全是狐假虎威,朱由校才是背後真正的老大,可是到了崇禎時期就不一樣了,崇禎帝一口氣收拾掉了魏忠賢和閹黨,東林黨東山再起一家獨大,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制約他們,崇禎又不信任太監,他17歲登基,年少氣盛,覺得自己可以奪回大權,乾綱獨斷,可惜他錯了,他面對的都是一群政治老手,這群政治老油條連魏忠賢都熬過去了,對付他一個17歲的孩子不在話下,崇禎的話在他們耳朵裡打個轉就出去了,國家的政令根本無法徹底施行,就算是施行,也早就是變了味的,東林黨味的。

明朝究竟是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閹黨?

朱由校死的時候,告訴崇禎說“忠賢可用”,可是崇禎就是沒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他只看到了魏忠賢和閹黨殺了很多大臣,貪汙了很多國家財富,可是他沒有看到魏忠賢和閹黨用人,為皇帝為大明朝當一條忠實的走狗,閹黨覆滅,東林黨沒了鉗制,不受皇權控制,崇禎想遷都南京,他們不允許,崇禎想和滿族談判,騰出力氣收拾亂賊,他們也不允許,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上吊殉國,以愛國之士自詡的東林黨,分分鐘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敗了,又分分鐘投靠了滿清,這樣一群牆頭草隨風倒的人,崇禎依靠他們來救國治國,大明焉能不亡?明朝亡於黨爭不假,但其中最致命的是東林黨最後當政,崇禎時期利用這樣的一群大臣治國,大明的滅亡也是意料中事。正所謂:閹黨害一時,東林禍三代。

宣告:文字內容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