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先,祭品為什麼不能選用雞?

最近有一個北方的朋友諮詢為什麼祭祀祖先(家譜軸子)的貢品不能用雞?

說“每年在年三十那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選好供老祖宗的位置,然後將家譜軸子取出、展開,在牆上掛正、撫平,在家譜軸子下緊靠牆擺放一張方桌,桌面鋪上黃紙,用來擺放供品,貢品一般為五樣:魚、肉、豆腐、蔥、粉條,但家族老人還額外交代祭祀祖先的貢品一定不能用雞,不管公母!”

祭祀祖先祭品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其實每一個地方都不一樣,但是每個地方的祭品也不是隨便搞幾樣“湊數”,首先跟本地有無出產相關,再取其諧音,所以一般貢品都有美好的寓意。

比如上文提到的五種貢品。魚、肉代表著富貴有餘;豆腐取“福”音,寓意著福氣;蔥就是取“聰”音了,希望子孫聰明伶俐;粉條取其細長,象徵長壽、子孫綿延不絕。

那為什麼老人特別交代祭祀祖先不能用“雞”呢?其實也是因為“諧音”,

認為“雞”,諧音是“飢”,有“饑荒、飢餓”之意

,所以祭祀的時候被排除掉。

那麼,雞真不能用於祭祀祖先嗎?其實也不然,我們知道以前祭祀的時候還有“三牲”之說,三牲:豬、牛、羊;但是平民百姓祭祀祖先可沒有這個實力但是又有這個需求,所以又有了減配版的“小三牲”,分別是:雞、魚、豬。小三牲祭祀祖先基本上家家戶戶只要不是災荒年都可以負擔得起。

所以,在北方的農村還廣泛地流傳一個民俗就是:春節祭祀祖先一個必備的祭品就是整隻的公雞,為了保持公雞的外形完整,一般只在雞腹開一個小口取出內臟,然後用熱水褪去雞毛。採用公雞祭祖的原因是取

“大雞”的諧音“大吉”,過年圖個大吉大利!

同樣是一隻雞,同樣又是在北方,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寓意,甚至完全相反,一個認為是“飢”一個被認為是“吉”。

所以有很多人諮詢修家譜、建祠堂、修祖墳的規矩,除了會解答一些廣泛被接受的區域性不是很明顯的知識外,同時還會建議去諮詢本地的老人,或者

本地

有經驗的相關人士,

在民俗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託大。

另外,民俗沒有對與錯,只有是否能解釋得通及被本地居民廣泛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