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十章智慧發展加速期:誘導而非強迫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孩子的興趣,學習就會主動積極,學得輕鬆而有成效。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充分調動孩子的內在動機,進而能自主性地學習,最終達到學有所成的目的。

盯得越緊,孩子越排斥學習

現代社會雙職工家庭越來越多,白天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因此,家長為了保證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的瞭解,在見到孩子後,第一句話往往是“老師今天留什麼作業了”,或者是問“今天有沒有考試?考了第幾名”。似乎這樣才能督促孩子好好地學習。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除了關心自己的學習和成績之外,對自己毫不關心,自己每天在學校和小朋友們怎麼玩的他們不會問,自己今天在路上看到什麼、有什麼想法,他們也不會問。於是,漸漸地,孩子會對爸爸媽媽每天的詢問產生反感,甚至是產生一種牴觸情緒,這樣不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對學習失去興趣。

小風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放學回家的路上,因為每天媽媽都會來接自己,而每次在車上媽媽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小風已經上了二年級,但是他的媽媽對每天的學習都要了解,而對於其他的事情從來不問。要知道他每天見到媽媽的時候,最想將當天發生的事情都告訴媽媽。比如說今天和小朋友玩兒了什麼遊戲,今天老師誇獎了自己,今天小明和小雷發生了矛盾,等等。

今天媽媽照常來接他回家,在車上又一次問起了小風的功課:“小風,今天考沒考試啊?”小風沒好氣地說道:“沒有。”而此時媽媽又問道:“那今天老師留作業了嗎?”小風沒回答,媽媽又問了一遍,小風點點頭。媽媽似乎看出了小風不開心,然後就沒有再問。

這一次小風考試沒有考好,只考了班裡的第5名,平時都是第3名。因為這件事情,小風的媽媽很著急也很生氣,然後更是對孩子的學習上心了,每天都會對孩子進行詢問,並且還會給孩子增加作業。小風更加厭倦學習了,於是,在上課的時候,便開始不認真聽講,平時也不怎麼愛說話了。漸漸地,小風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更是不好好學習了。

家長關心孩子的成績本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千萬不要緊緊地盯著孩子的學習,不要將孩子的學習看作是一件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要想孩子學習好,就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樣一來,即便爸爸媽媽不盯著孩子學習,孩子也能夠學習得很好。如果小風的媽媽能夠考慮到這一點,那麼小風也不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

生活中,爸爸媽媽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即便不緊盯著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功課也能夠門門都很優秀呢?

1。每天“小彙報”的內容要加點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在孩子回到家中之後,爸爸媽媽不要急於問孩子的成績,要先問問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講述今天開心的事情。孩子會將自己學習的情況自動地告訴你,與此同時,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在關心自己,自然對爸爸媽媽的詢問不再牴觸。

2。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坐在孩子身旁指手畫腳,很害怕孩子會出錯,也不希望孩子出錯。其實家長根本沒有必要這麼做,要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即便是出現錯誤,也可以在孩子做完之後再給孩子進行指導,這樣不但能夠鍛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讓孩子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3。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對學習會產生興趣,才能夠更加主動認真地去學習,所以說家長應該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可以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幫助孩子去學習。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之後,家長不用緊盯著孩子,孩子也會門門功課都會很優秀。

4。在孩子成績進步的時候要誇獎孩子。當孩子考試有進步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誇獎孩子。當孩子考了好成績之後,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爸爸媽媽的誇獎,所以說在這個時候要記得誇獎孩子,讓孩子明白只要自己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會開心,從而孩子便會主動地去學習了。

孩子成績差,越罵就越差

很多孩子厭學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成績差。成績差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壓力,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智商,擔心父母責罵自己,這會使他們越來越討厭學習,並且產生不安感。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來“硬”的是沒有用的,越罵反而會越糟糕。只有使用誘導的方式,寬慰和鼓勵孩子,才能帶孩子走出低谷,讓他們忘記學習的煩惱。

有個孩子平時學習很努力,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完成作業,但是考試時,同桌很輕易地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才考了全班第十九名。

回家後,他困惑地問他的母親:“媽媽,我是不是個笨孩子啊?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

媽媽明白,兒子的同桌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她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六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覺得很苦惱,因為她不想說一些話來應付孩子,比如,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你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因為她知道,像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卻一直在默默努力的孩子,平時活得已經夠辛苦的了。然而這個孩子卻一天天消沉起來,他在學習時總是心不在焉,老師甚至反映說,孩子曾幾次逃課。眼看孩子的厭學傾向越來越明顯,當媽媽的決心為兒子的問題找一個完美的答案。

週末,媽媽帶著兒子一起去看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解決了兒子的煩惱。

母親和兒子坐在沙灘上,海邊停滿了爭食的水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水鳥總是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母親告訴兒子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卻是這些笨拙的海鷗。

同樣,真正能夠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天資聰穎的孩子;而一直努力不斷的孩子,即使天資不好,也一定能獲得成功。

現在這位做兒子的再也不為自己不如同桌而討厭學習,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為他已經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

生活中,很多成績差的孩子並不是不努力的孩子,因此不要看到孩子成績糟糕,就對孩子橫加指責。這樣做不但對提高孩子成績毫無助益,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在家長的指責聲中,孩子就會認為“我是個笨蛋,怎樣也不會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於是他們就會陷入成績怪圈:越考越差,越差越討厭學習。

在這裡,我們總結出幾個用誘導方法幫助成績差的孩子告別厭學情緒的方法,生活中家長們不妨試一下:

1。用小小的成功幫孩子建立信心

明明讀小學二年級,他不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反應速度不夠快,數學就是他最差的科目。別的小朋友可以輕鬆回答的問題,明明總要想上半天,因此明明越來越討厭數學,在家裡一讓他做題他就說頭痛。這讓明明的父母也很煩惱,後來,爸爸想出了個主意:他找了幾道簡單的四則運算,從單位回來後告訴明明,這是二年級數學競賽的題目,想讓明明做做看。明明皺著眉頭拿起筆,意外的是,20分鐘後自己竟成功地做出了六道題。爸爸高興極了,他大聲地告訴明明:“你太棒了!簡直是個天才,你怎麼說不喜歡數學呢!看這幾道題解得多好啊!”“真的嗎?”明明激動得小臉發紅,他第一次覺得數學其實是很可愛的。

明明的爸爸靈活地運用誘導方法,激發出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經常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讓因成績較差而厭學的孩子做,並及時給予褒獎、讚美,那麼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容易建立,厭學的情緒必定也會得到改變。

2。鼓勵孩子重新振作精神

天天垂著頭回到家裡,這一次又考砸了,看來一頓責罵是免不了了。媽媽接過試卷一看正要發火,來做客的舅舅卻勸住了媽媽。舅舅看了看試卷後,溫和地幫天天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告訴他題目正確的解法,還鼓勵天天說:“天天,考場是最公平的,只要你多用功,它就會給你回報!我家天天這麼聰明,只要肯努力進入你們班前三名肯定沒問題呀!怎麼樣,努力給舅舅看看好不好?”天天開心極了,鄭重地點了點頭,那年期末考試,天天果然考了個第二名。

成績差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父母應適時地幫助孩子從失敗和挫折中總結教訓,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這樣才能使孩子重建信心,振作精神。

3。給孩子找個榜樣

琳琳是個可愛的小女孩,愛唱歌、愛跳舞,可就是討厭學習,老是這樣怎麼行呢?父母為此很發愁,後來她的父母透過與老師溝通,最終想了個辦法:把她和班上的學習班長小西調到了同桌位置上。這下好了,琳琳這回可有時間向她請教學習技巧了。好在小西也是個熱心腸,很樂於當這個小老師。慢慢地,琳琳對學習感覺也不再那麼恐懼了,感到原來學習也這麼有趣。終於,一次考試,琳琳考了個史無前例的第五名。琳琳在看到成績時禁不住抱著小西歡呼起來:“我終於考進前五名了。”從此,琳琳和小西也由兩個本無交往的同學變成了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多鼓勵孩子和成績優秀的同學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良好的方法和思路,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受其影響,改變厭學的態度。如果這個同學碰巧是孩子喜歡的人,那就更好了,這樣將對他的影響更大。

厭學的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強制自己學習,這樣做只會使他們對學習厭煩,充滿敵意,對提高學習成績也不會有任何幫助。因此聰明的父母要掌握孩子的心理,運用誘導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一點點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家長、老師都應該明白,誘導、鼓勵的力量遠遠大於批評和指責。在你要發火時不妨忍一忍,換一種方式看,也許你會給孩子和你自己一個驚喜。

治理厭學情緒,父母要有三心

一般來講,當家長髮現孩子厭學時,通常會非常失望、惱怒,進而斥責孩子,逼孩子努力學習。然而教育學家發現,這樣做效果通常並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學,那麼再逼他也是沒有用的。只有以愛心、耐心、細心、恆心來幫助孩子,關愛孩子,才能點燃孩子心頭的希望之火,讓孩子重建上進心。

“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學了!”7歲的南南這樣對媽媽說。

“為什麼?上學有什麼不好嗎?”

“我就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南南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學的道理。”南南的媽媽絕不答應孩子的要求。過了一會兒,媽媽又問南南:“你是不是身體哪裡不舒服?還是和同學相處得不好?”

“沒有呀!就是不想上學。”南南很誠實地回答媽媽。

“那好吧,你給媽媽一個理由,如果媽媽認為你有道理,媽媽再考慮你的要求。”媽媽這樣回答南南。

南南上學的時候就要到了,媽媽仍耐心地等待著南南的“理由”。最終南南支支吾吾地對媽媽說:“我沒有理由,我明天給你理由行嗎?”

“你明天給媽媽理由,那媽媽就明天再考慮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須去上學!時間到了,我們出發吧。”

在送南南去學校的路上,媽媽對南南講了很多“愛學習的小發明家”的故事……

南南的媽媽是個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媽媽。

我們之所以說南南的媽媽是一個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媽媽,是因為她面對南南的厭學情緒,耐心地進行誘導,處理得既合情合理,又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假如南南的媽媽換一種教育方式,比如:“你敢說不去上學?吃飽撐著啦?不上學想做什麼!小小年紀就逃避學習,等你長大了,那還了得!”這樣教育(訓導)孩子,會收到什麼效果呢?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是少數,他們不但沒能收穫到好的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讓很多孩子變得更加厭惡學習。

我們應該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這種差異是極其正常的。孩子的這些性格、個性,表現在學習方面,有的孩子喜歡學習,有的孩子則不太喜歡學習,甚至於對學習還會產生種種厭惡情緒。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角度看,這樣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對此,做父母的責任不應當只是問“不上學你想做什麼”,而應當幫助孩子找一找“你為什麼不喜歡學習”的原因。實際上,如果父母能採取一些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那麼,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可以改變的。

厭學的孩子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和理解。因此家長應當多給孩子一些關懷和幫助,少一點冷語和斥責。專家認為,對待厭學的孩子,父母應該持以下幾種態度。

1。愛心

我們常聽到有些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這麼不爭氣,養你有什麼用?”“上學有什麼不好?這樣不愛學習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許這些都是氣話,但孩子會很容易當真,而且從另一個側面,這也反映出許多家長的一種心態——對孩子的愛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聽話、愛學習來交換。這實在是一種不科學的主觀想法。要想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付出愛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重要的是,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併為這種愛而感動、行動。

2。耐心

生活中,一些家長常常因孩子不愛學習而斥責和打罵自己的孩子,多數原因就是家長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缺乏耐心。他們常常因為孩子不能一下子領會自己的意圖,不愛做功課,就火冒三丈,大聲斥罵,甚至體罰孩子。這種沒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僅起不到促進孩子愛學習的效果,相反還會使孩子產生自暴自棄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會影響親子關係。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點兒急躁心理,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為他講道理,耐心地聽他說……

3。恆心

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對家長來說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恆心,要堅持不懈地朝著既定目標對孩子進行培養和教育,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碰到困難就輕言放棄。

9歲的強尼是個調皮的孩子,最喜歡玩遊戲,最討厭學習。老師常常給強尼的父母打電話:“強尼又逃課了!你們快管管吧!”強尼的父親生氣地說:“這樣壞的孩子不要管他算了!”但強尼的母親卻認為天下沒有管不好的小孩子,因此一定要好好教育強尼。有一次,媽媽和強尼談了整整一個下午,強尼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逃學了,強尼的父母都覺得很欣慰。然而還沒過兩天,強尼的老師又打來了電話:“強尼又不見了!”當天晚上強尼很晚才回家,父母正坐在客廳裡等他,他害怕極了,但父母卻只是溫和地招呼他吃飯,飯後又詢問他沒去上學的原因。強尼突然哭了起來:“我以為對我這樣壞的孩子,你們一定討厭極了,你們一定會放棄我了!可你們為什麼還關心我呢?”強尼再一次保證以後決不逃學,而這一次他做到了,強尼的父母再也沒接到過老師的電話。等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強尼已經成為一個學習很優秀的學生。

好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有長期的計劃和安排,他們深深懂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因而絕不輕易放棄孩子,而他們的恆心、他們的堅持最終也改變了孩子要引導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就要把握自己的態度,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心,孩子才能逐漸地克服和改正他的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

激發孩子學習上的好勝心理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這是什麼道理呢?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自尊會受到壓抑,這時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來,形成一種好勝心理,這也被稱為人的心理代償功能。而把這個計策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上,也同樣有效。

愛因斯坦有一個叔叔叫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也是一個數學愛好者。

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不好,但卻愛問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叔叔總是耐心地給他解答。到讀中學時,愛因斯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成為他中學時代最大的業餘愛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經常關心愛因斯坦的數學學習。有一天叔叔和愛因斯坦聊天,談到了代數。“究竟什麼叫代數?”愛因斯坦問叔叔。

叔叔解釋道:“代數很簡單呀,凡是不知道的東西,都把它叫作X,然後我們一步步地來找X,一直要找到X為止,只有找到X,我們的題目才解出來了。”

從此以後,愛因斯坦常常聽叔叔講趣味數學題,因此他對這種藏有X的趣味數學題開始著了迷,他一放學就一個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寫又算。

有一天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各個角頂處標上了符號A、B、C,並寫出AB2+BC2=AC2這樣一個公式,然後嚴肅地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數學方面有天賦,你也來試試吧,畢達哥拉斯在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

那時愛因斯坦還未學習過幾何課程,12歲的他對幾何一無所知。但愛因斯坦自尊心強,而且生性好強,尤其在科學的探討上從不肯認輸,有一股鑽研的蠻勁。他被叔叔的一席話激發了。他想:“畢達哥拉斯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我愛因斯坦就不會做?”強烈的好勝心驅使著他,他下決心試一試。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尋找證明的方法,第一週過去了,第二週也過去了,還沒有任何結果。愛因斯坦並不氣餒,他繼續反覆琢磨和思考,終於在第三週獨立地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當然,要使用好激將法,就要注意方法得當。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較強的自尊心。比如《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故事,講有一個叫周處的人“兇強俠義,為鄉里所患”,許多親朋好友都勸他學好,可他不聽。不過他也有優點:有俠氣,曾自告奮勇地上山打死了猛獸,下海殺死了蛟龍。於是,有一個老人為了讓他改邪歸正,故意激他說:鄉里人有三怕,怕猛獸、蛟龍,現在這兩怕都給你征服了,只剩下“一怕”了。周處問:“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訴他說:“就怕你周處橫行霸道啊!”周處聽後,劈手自擊,發誓要把這一“害”征服。從此,他痛改前非,最後成為眾口稱讚的好青年。周處劣根性很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強,你用“激將法”激他,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其次,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有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賦平平,縱使你的激將法用得再巧妙,也難以調動他的積極性,就是把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有個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很差,他父親對他說:“這次考試你要是進不了前十名,就別進這個家門,我也就算沒有你這個兒子。”因為這個學生基礎太差,考試後仍有幾門功課不及格,這個孩子便不敢再進家門,竟投河自殺了。這樣的後果完全是由於這位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結果把自己的兒子給“激”死了。

最後,激發孩子要把握一個“度”。因為“激將法”所使用的言辭都是比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這個方法時應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建立在孩子能經受多,“刺激”並轉化為“精神能源”的基礎上,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就難以如願以償。另外,還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則引發不起“奮”,但如果“激”過了頭,又會適得其反。

寓學於樂,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趣事

有厭學情緒的孩子,通常會把學習當作一件苦差事,甚至當成一種懲罰。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只能派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情況,順著孩子的脾氣慢慢疏導,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專家認為,父母引導孩子將學習遊戲化,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9歲的聰聰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可就是對學習毫無興趣,曠課、逃學都是家常便飯,打不聽,罵不靈,父母、老師拿他毫無辦法。有一天,聰聰獨自一個人在院子裡玩耍,他從雜物箱中翻出了兩小塊磁鐵,他將其中一塊放在地上,一塊握在手裡,地上的那塊磁鐵一會被手中的磁鐵推著走,一會兒又緊緊吸在一起。這時父親走了過來:“聰聰,你知道磁鐵的奇妙之處嗎?”“有什麼不知道的,”聰聰撇了撇嘴,“我用正面對著那塊,那塊磁鐵就會被推著走,我把手中的磁鐵轉過來,它們就又會吸在一起!”爸爸笑了:“你呀,還沒弄明白呢!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利用這個道理還可以發電呢!”“真的嗎?”聰聰驚喜地問,“那我的這塊是正極還是負極?為什麼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爸爸耐心地給聰聰講了一下午,並陪他做了很多試驗。當聰聰知道這都是物理學中的知識後,興奮地告訴爸爸自己以後要做個物理學家。

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這是一種很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對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大有好處。那麼,怎樣才能把學習遊戲化呢?

1。玩一些開發智力的猜謎遊戲

父母可以試著把孩子要掌握的知識編排到遊戲中去,比如說遊戲填空、成語接龍等。或者把知識編或謎語,讓孩子猜,猜對了給予獎勵,等等。在考試之前,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明天考試會出什麼題呢?”孩子為了能夠猜中,很可能就會擴大複習範圍,提高複習的效率。從孩子的心理來講,如果這次體會到樂趣,以後就會主動去猜題。孩子們漸漸地就會萌發好勝心,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顯。而且,討論有沒有猜中的過程,其實也起到了複習功課的作用。簡單的猜謎遊戲,卻能夠引導孩子走上愛學習的道路。

2。老遊戲新用

有很多人對於漢字和詩詞的記憶都是得益於小時候玩的漢字卡片。甚至於成年之後,仍然能夠聽到上句,下句脫口而出。

如果只是背誦漢字、詩歌,當然不會留下如此深刻持久的印象。因為得益於遊戲,才會很自然地刻在頭腦中。

對於那些不喜歡背漢字的孩子,就可以把讀音和筆畫寫下來,做成漢字卡片。另外,用撲克牌玩“24點”等計算遊戲,也是在學習算術。

3。在找錯遊戲中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在家長會上經常有父母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不讀書、不看報,令人擔憂。然而,這些不讀書、不看報的孩子也對報紙上的找錯遊戲很感興趣。這種找錯遊戲不僅登載在大人雜誌上,在那些面向兒童的報紙、雜誌上也幾乎都毫無例外地登載著。這就證明,不僅大人們喜歡這種找錯遊戲,孩子們也很歡迎。而且,令人吃驚的是大人們需要一天才能解答的問題,孩子們時常當場就能找到答案。這大概是因為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所以特別熱衷於這種找錯遊戲。

父母不應錯過這個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好機會。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做習題集的時候,可以故意把答案說錯幾處。當發現這些錯誤的時候,孩子一定都很興奮。如果孩子能夠帶著這種找錯的熱情把一本習題集從頭到尾反覆閱讀的話,就會想做更多的習題集。

4。拼圖遊戲寓教於樂

瑞士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索利先生把世界地圖做成拼圖遊戲,把這種方法當作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孩子對拼圖遊戲天生有一種好奇,即使那些從來不看地圖的孩子聽說是拼圖遊戲,也都聚精會神地把打散的地圖拼湊起來。那種情景無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很驚訝。孩子們都喜歡遊戲,特別是拼圖遊戲在世界範圍內都大受歡迎,經久不衰。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嵌繪”就屬於這類拼圖遊戲。可見這種拼圖遊戲從古至今都是受歡迎的。

比如說,讓一個對地理毫無興趣的孩子來做本國地圖的拼圖遊戲。雖然他對本國地圖本身是不感興趣的,但是他卻會被遊戲吸引。而且,孩子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即使有一塊拼圖沒有拼裝上去也會不高興。當他完成整個拼圖的時候,本國地圖的全貌一定已經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中了。

5。讓孩子跟自己玩個競爭遊戲

孩子總是爭強好勝的,在做題的時候,讓孩子把自己當對手,父母為他記錄一下半個小時做了多少道題,再讓他不斷挑戰自己的紀錄,如果挑戰成功的話就給孩子一些獎勵。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熱情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在學習中新增遊戲的因素,可以改變學習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父母們一定要多點耐心才行。

★問題:孩子精神溜號,無法專心學習

專心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秘訣,如果孩子學習經常開小差,總是三分鐘的熱度,他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

有個非常聰明的小男孩,上小學三年級,可是做什麼事情老是不專注、坐不住,學習上也是如此。

上課時,本來在好好地聽課,可是當窗外的楊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時,他便扭頭向窗外望去。自習課做作業,他時不時地想著下課,去和大家做遊戲……

放學回家後,書包一扔,一下子扭著屁股,一下子跳上沙發……該做家庭作業了,誰知他又搬出一大堆的玩具來玩,還不時地捉弄一旁的弟弟……由於他學習沒有專注力,成績怎麼也提不高。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傷透了腦筋。

“注意力”,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話題。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闢地指出:“‘注意力’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孩子學習不專注,這樣弄一點,那樣弄一點,既要學習,又想玩,這怎麼學得好呢?正所謂:“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人的所有心理活動總是和注意聯絡在一起的。要看書,你必須注意到它,要聽音樂,你也必須先注意到音樂,要記憶學習內容,你也必須先把注意力集中到上面,不然,你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事無成。

事實上,早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已將注意力問題列為引起全球兒童學習障礙的首要因素。國外一家教育機構的研究報告也證實:98%的孩子智商相差無幾,只有1%的孩子智商高人一等,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差強人意,那為何在100個孩子當中,成績怎麼懸殊那麼大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持續地學習與做事。

而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任務完成得不好,考試成績差,得到的都是家長和老師的負面評價,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受損,很多孩子一自卑就更加完成不好任務,往往還沒做事,就會出現悲觀、失望、膽小、怯懦等現象。如此惡性迴圈,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差勁。

所以,從小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是每位家長都必須完成好的任務,如果我們能夠及早進行科學干預,那麼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得到明顯改善。

★解決方案:對症下藥,排除分心誘因

造成孩子學習不能專注的原因有偶然性因素和經常性因素。比如,和同學們有了矛盾或身體不適等情況造成的上課狀態不佳,屬於偶然性因素。經常性因素則是由於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如缺乏認真學習的態度、厭學情緒、對某一種事情不喜歡等。父母應根據情況分析孩子學習不能專注的原因,及時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小明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開小差。如老師講課時,他的思路並沒有跟著老師,而是想著頭天晚上看過的動畫片,想著下一節是體育課就可以打球;有時他坐在座位上發呆,連老師的提問都沒聽到;有時朝周圍的同學做小動作,影響了別人的學習。老師的批評教育對他效果不大,便把這件事反映給了他的父親。

小明的父親收到老師的反饋資訊後,在和小明的溝通中,發現小明上課之所以總是走神,是因為在作文競賽中,沒有取得好的名次,而覺得自己不如人。他就這一情況有針對性地向小明講了失敗一次並不等於永遠失敗的道理,同時,還告訴小明要以平常心面對學習中的得失。另外,他還買來一些名人的傳記給小明看,並告訴小明許多偉人、名人遭受過挫折,但他們能從挫折中很快地站起來。

在父親的正確引導下,小明終於走出了挫折的陰影,他上課再也沒有走神,思想也不再開小差。由於學習時集中了注意力,經過一段時間後,小明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學習不能專注的原因,採用相應的辦法去幫助孩子改正,就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1。找出孩子不專心的原因

有的孩子學習不專心,與上學之初家長沒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有關:孩子剛入學,回家做作業時,家長一會給孩子水喝、一會給孩子東西吃、一會和孩子說兩句話,時間一長,孩子就養成了做作業時吃東西、說話,不專心的習慣,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克服這種過分關心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

2。排除誘因,創造良好學習環境

孩子學習時,家長應儘量保持環境的安靜、整潔,環境的佈置要簡樸,不要有過多的張貼和裝飾,室內要有新鮮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以減少不良因素給孩子帶來的干擾。

一些孩子學習磨蹭,原因是他容易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正在讀書,窗前有隻小鳥飛過,他就會放下飯碗去看個究竟;正在畫圖畫,忽然聽到電視裡的聲音,就會丟下畫了一半的畫,跑去看一眼電視,留下半拉子圖畫磨蹭著不肯馬上畫好,其他的事也雷同。所以,孩子學習的“戰線”往往拉得很長,效果還不一定好。針對孩子這種壞習慣,爸爸媽媽可商量好,孩子學習時,儘量保持安靜的環境,排除與當時事件無關的因素,使孩子能專心於學習,加快速度也保證質量,慢慢就養成了高效學習的好習慣。

3。加強溝通交流,激發孩子學習積極性

如經常與孩子進行交心式的談話,向他講述一些有關學習的故事和小常識,在逐步與孩子建立相互信賴的朋友關係的同時,也能使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而又不能解決時,往往會對學習放鬆甚至放棄,出現分心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提醒他,幫助他找出原因,克服暫時出現的困難,完成學習任務。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一定成績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當孩子出現學習分心的現象時,不要過分指責,批評。

4。適當陪伴

孩子學習早期,學習的堅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有限的,家長在一旁的陪伴對孩子是一種支援,你也可在旁邊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給孩子樹立一個專心做事的榜樣,不要總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