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有界限感的孩子

如何培養有界限感的孩子

什麼是界限?

一提到界限,家長們都會很興奮:“對嘛,不能總是遷就孩子,有時候就應該我說了算。” 然而這想法卻違背了界限本身,傳統辦法要麼權威,要麼溺愛,要麼兩者皆有,那如何做一個又界限的父母?

你是權威還是溺愛?

習慣使用權威的父母努力地為孩子安排一切,他們想要為孩子負責,於是訂立各種規則加以限制,習慣命令孩子做事。比如孩子不肯去幼兒園,他們會說:“起來,馬上,現在就出門!” 背後的情緒是:厭煩,暴躁。這不但會引起反抗,還會讓孩子感覺不安。

習慣溺愛的父母會盡可能犧牲自己,他們想要讓孩子順心。比如上面的例子,他們會說:“噢,今天不想去嗎?那你想去做什麼?” 然後想方設法滿足孩子。但如此處理卻傳達出矛盾的資訊:表面是順著孩子,卻忽視了父母自身需求(本來要上班),最後在言行中表露的仍然是不接納。

命令或遷就,雙方的溝通都沒有建立在感受之上,這時需要的是第三種相處方式。

第三種父母

界限來自於第三種選擇,這類父母是有界限的,注重感受的,是溫柔而堅定的。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先傾聽一下孩子,嘗試理解背後的原因。然後再表達自己的需要,最後來 “一起想個辦法”。

漸入佳境

育兒之事,知易行難。父母容易陷入情緒,又在一次又一次互動中修煉自我。為孩子建立界限也是如此,界限並不是屏障,而是相互尊重。

有一次,兒子跟我玩丟娃娃。正玩得開心,外婆喊吃飯了。兒子不肯,說要繼續玩,我也覺得可以,因為那時我正欣賞著他的姿勢 —— 那看起來像是標準的投籃動作。然而外婆不這麼想,她想把兒子哄出去,於是就跑進來利誘他。我又鬼使神差地說道:“哎,我肚子也餓了,想去吃飯。”

兒子馬上反對:“不要!你不餓!”

我傾聽他:“哦,你還想繼續玩。”

兒子說是的,然後我接著說:“好,然後我也真的有點餓,要不一起想個辦法,你可以玩,我又不用餓肚子?”

兒子還是反對:“不要!不想辦法!”

因為我本來就不餓,硬要跟兒子說自己餓的話,情不真意不切。但為了緩解外婆的焦慮,我提出建議:“那再玩10次吧!”

兒子說:“不要!要70次!”

我說:“這麼多,我不想玩那麼久。”

兒子說:“你想!要70次!”

這時,無論大人說什麼,他只管反著去說——他感到不被理解了。我想這時得先順著來,於是說道:“好的,那我們馬上開始吧,但要玩得非常非常快哦。”

接著我們用極快的節奏丟完了70次,中間我還耍了點小貓膩,接娃娃或丟娃娃都算一次。之後,我又抱了他一下,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出去吃飯了。我想:

先滿足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我的感受。

界限清單

如何幫孩子建立界限?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從吃和睡開始:

吃睡是孩子的日常,如果能把吃睡時間固定下來,要建立其它界限時也會更輕鬆。

安排與選擇:

有些事,不需要徵求孩子意見。父母可以先定下生活節奏,比如每天放學要幹嘛,幾點要洗澡,幾點要聽故事,講多少個故事就要去睡覺等等。節奏定下來也不要過於嚴格,當孩子反對時,可以即時調整,在過程中瞭解感受(為什麼會反對),然後再相應地調整。

如果能在每週對關鍵事件進行反思,比如:一日三餐,睡覺和起床,放學後的活動等等。那麼透過不斷地調整,父母和孩子都會過上舒服的生活。

正面話語:

認同孩子的感受,用傾聽去理解孩子。孩子重感受,缺邏輯,因此父母要儘可能給自己“調頻”,多聽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