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我非常喜歡的公眾號——

「大J小D」

“大J小D”有一個特殊的故事,博主大J曾是世界500強最年輕女性高管,但女兒小D二十八週早產,出生時被醫生預判「智力低下」。

她毅然選擇迴歸家庭,系統地去學習科學、前沿的育兒知識,照顧女兒同時建立公眾號「大J小D」,分享實踐後的育兒乾貨。

之後女兒康復被紐約郵報稱為“奇蹟寶寶”。

公眾號「大J小D」也因為堅持分享科學育兒知識,不傳播焦慮,像朋友一樣,冷靜分析教育過程中的問題,贏得了全網500萬媽媽的信賴和追隨。

——-【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點選名片,關注“大J小D”

】——-

文 / 大J

前段時間聽到兩個真實的故事,很觸動,和你們分享。

第一個故事是幾年前的事情了,朋友帶著9歲的孩子從美國回上海,直接把孩子送進了包玉剛。

不知道你們瞭解包玉剛嗎?這是上海出了名的蠻雞血私立小學。我聽了立馬倒吸一口氣,脫口而出,那你孩子肯定跟不上的吧?

朋友說,是啊,是跟不上,倒數第一。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我看著她神態還蠻輕鬆的,更迦納悶了,那孩子什麼反應啊?朋友笑著說,那你自己問他唄。

正好,那個孩子出來拿飲料,就順勢問了,這兩年回國,在學校開心嗎?跟得上嗎?

孩子想都沒想地說,我這幾年有進步的啊,從倒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三。說完,拿著飲料回房間了。

我又轉過頭問朋友,你不著急的嗎?

朋友也笑著說,倒數第一,那說明他是跟上進度,至少沒留級啊。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1 優勢心理

捫心自問,我肯定做不到像我朋友那樣,孩子什麼都不準備,直接從國外系統空降到一個學科要求非常激進的學校。

從我主觀臆斷來說,這個孩子註定要“垮掉”的。但從那天和孩子的互動來看,這個孩子完全沒“垮”。

回到幼小銜接這個話題,大家都看過很多文章了,都在說要銜接什麼。

比如,提前要學拼音啦,提前要學數學啦,因為上學後老師不教/或者教得快,不提前學一下,孩子跟不上的。

我從朋友的這個故事得出的第一個感悟就是,

幼小銜接歸根到底,銜接的是優勢心理。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優勢心理指的是,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時心理活動所發出的力量,

當然大家也能簡單地說是“自信”,只不過自信是結果,而優勢心理說的是,

為什麼孩子會自信。

孩子人生最初的優勢心理是從外界反饋得來的,最簡單的就是,父母對於他們做的事情的反饋,這包括了誇獎還有神情。

孩子出生後與生俱來就有優勢心理,我們想一想,當年孩子扔個積木、拍個手,我們成人給他們的反饋就知道了。

這也是為什麼,幼兒的眼神總是亮亮的,總是一副“我很厲害”的神情。

具有“優勢心理”的孩子,不會被暫時的挫敗打倒,而與之相反的一種心理,就是“失敗定勢”。

孩子小的時候,錯也是可愛的。可一到接近學齡,很多大人儘管言語不說,整張臉都是寫著,“你不夠好”。

於是,慢慢地,之前的優勢心理被“我肯定學不好;我註定是差生;我就是很笨的”這些失敗定勢取代了。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回到我朋友這個例子,那個孩子之所以完全適應,得益於的就是他長久積累的“優勢心理”,而這份心理其實是父母提供的。

瞭解包玉剛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孩子的倒數第一,老師肯定要找家長的。

如果家長扛不住壓力,自己又無法消解壓力,從而轉換給孩子,那麼大機率,這個孩子的“優勢心理”就會打破。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如果你本身就是個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家長,對於老師天然有敬畏感,對於比較就容易焦慮著急的,那麼可以讓孩子適當上一下幼小銜接。

說白了,

幼小銜接這件事,首先完成的就是“優勢心理”的保持。

而我們大多數成人都是更加“脆弱”的,幼小銜接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安心。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2 過猶不及

第二個真實的故事,我另一個朋友的孩子,剛到三年級,從之前每次考試班級前十直接斷崖式地跌到了幾十名。

她媽媽和她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小學前兩年上課都不聽的,因為這些內容以前就學過,很無聊。

而因為成績不錯、作業不錯,大人和老師也都沒在意這些,她就這樣很輕鬆地課堂“摸魚”了兩年。

三年級一到,老本吃完了,但是孩子前兩年養成了不少壞的學習習慣,上課開小差不聽,現在想聽也覺得好難改變,自然就跟不上了。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優勢心理”要保持,但要注意度,過猶不及。

“幼小銜接”側重在“銜接”,而不是“提前學”,大家一定要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所謂的“銜接”,就是幫助孩子進入小學的最初半年,沒有那麼痛苦,心理優勢沒有丟失。

像拼音和認字,可以適當接觸,至少讓孩子對於拼音熟悉,瞭解為什麼要“認字”。

像寫字,可以拆解一點難度,先從握筆開始,掌握正確握筆後多畫畫,然後再書寫自己已經認識的“字”,當然這個階段不求好看。

再比如,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可以做一段簡單的自我介紹。

這些就像新車上路前,肯定要“拉”幾把,讓引擎有個適應的過程。但上路前過度使用,對接下來的路程也未必是好事。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學齡前需要學到什麼程度,做到多好,這取決於每個家庭的預期和之後所選擇的學校情況。

但我們需要認識到,

做這些不是為了“一步到位”,孩子直接都掌握了,而是混個臉熟,產生興趣,強化他的“心理優勢”。

畢竟小學最開始的都是基本功,就是靠細水長流的。千萬不要把幼小銜接,提前變成了“討厭上小學”的狀況。

3 別忽略這些關鍵

現在,幼小銜接其實人人都在做,並不是去上了幼小銜接班才叫“幼小銜接”。

要不要報班,這是每個家庭的時間金錢資源的規劃。

除了我上面所說的,下面這些,不管報班與否,都是關鍵(而且有的也並不是靠一個班就能解決的)。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1、學習習慣

“聽”的能力很關鍵,上學後基本上80%的知識獲得都是從“聽”而來。但

學齡前大部分家長會在意“說”,而忽視“聽”。

“聽”分為“聽到”和“聽懂”,聽到談論的就是我們早期一直在做的,

聽從指令,培養自控力和專注力。

“聽懂”,也是大家很關注的繪本閱讀中關鍵的閱讀理解

能力的培養。

這也是為什麼我上面強調,並不是報了班才叫“幼小銜接”,有心的從很小就已經給孩子打基礎了。

特別想提醒低幼孩子的父母,我們不能指望“散養”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學年紀一下子就自控了。

更加別指望到了4、5歲報班就能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點滴養成的。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2、學習環境

我很早就和大家分享過,從幼兒園中班開始,

可以考慮給孩子打造一個學習角落,一個書桌一把椅子,幫助孩子打造“有準備的環境”。

不需要買多昂貴的學習桌,但要讓孩子的看書畫畫,從之前趴在地上、站著扭動的狀態,慢慢過渡到可以在書桌上坐定。

分階段逐步拉長“學習”時長,從10分鐘到20分鐘,慢慢適應。

大部分小學一節課都是40分鐘,而低幼孩子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別說全程專注,就是40分鐘坐端正,一開始都是很難的。

在家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來拉長孩子端正坐姿的時長,幫助孩子適應上學節奏。

而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老話重提,學齡前幫助孩子

打造一個好的身體,好的體能,強壯的肌肉力量,

對於今後學習也是大有幫助的。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3、語文的準備

這裡談的

“語文準備”,並不是認識多少字,而是關於語文思維的打造。

能不能邏輯清楚地表達、說清楚一件事?

能不能聽懂大人的正常對話?

如果遇到不清楚的,能不能主動提問進行澄清?

能不能講個故事、複述一個繪本?

我見過不少小學生家長包括小學生老師,大家回頭看,都會說,語文這方面當年有點忽視了。

語文的準備,卻是學好所有課程的關鍵,畢竟不管英語、數學的課堂學習,都是迴歸到語文思維的核心。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4 無限遊戲

就在上一週,我大概遇到了4位家長,都在問我,你說,這帶孩子學習啟蒙,何時是個頭啊?

聽完我也不禁笑了,因為在小D 3歲時,一模一樣的問題,我問過一位早期兒童教育的教授。

教授並沒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說,

假設這不會有結束的時間,那麼選擇一個你能承受的方式,並且從中找到它的意義和樂趣。

後來,我看了一本哲學書《有限與無限遊戲》裡面說,世界上有兩種遊戲,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者期待結果、期待勝利、期待結束;無限遊戲者期待經歷、期待成長、期待開始。

那一刻我突然感悟到了,這一點用到幼小銜接也很適用。

焦慮的時候抬頭看看路,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孩子上小學看成了“有限遊戲”,以為拼了命上個心目中理想的小學,就此“遊戲結束”了?

再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的嗎?

書裡說,

具有大格局的人,都是用“無限遊戲”的視角。

採訪了年級前10和倒數第1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個幼小銜接

拿商業舉例,偉大的企業家不關心競爭對手,只關心他的客戶。將商業理解為一個無限遊戲。

那麼,偉大的父母也不關心別人家,只關心自己的孩子,將學習成長理解為一個無限遊戲。

幼小銜接家家都在做,但是每個家長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沒有哪種幼小銜接更好,只有“適合”你和孩子的,才是最好。

看完這篇文章對於幼小銜接的思路是不是清晰很多?

如果你喜歡大J的文章,記得點選下方名片關注,更多早教啟蒙、學科學習、情緒管理、性格習慣等乾貨等著你。

「大J小D」更多好文:

育兒規劃:

教育最大的焦慮在於,別人都在“雞娃”,我不雞血都不行......

萬無一失的教育規劃裡,從來沒有學區房

趣味學習:

做了半生不想做的事,我才能告訴女兒“為什麼要學不想學的東西”

背單詞,做算術?別給孩子劃錯重點,學齡前最該紮實做好這5件事

育兒方法:

我也不想吼孩子,

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耳邊風怎麼治

一批評就崩潰,玻璃心的孩子竟被這一句給治癒了

本文為 「大J小D」 公眾號原創文章,僅代表原創者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文字、圖片由原平臺提供,版權問題請聯絡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