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大家好,我是千媽。

這週末拾掇了下家,發現書櫃又滿得不行了,就讓千尋挑些不看的書送人,誰知挑著挑著陷入回憶殺,看哪本都親切哪本都捨不得送:

“媽媽,這本《雲朵麵包》是以前在繪本館裡你給我講過的,我們還學貓哥哥吃了雲朵麵包,在房間裡飄啊飄……還有這本!這本《一百層的房子》,我們讀了整整一週呢……”

看娃這麼激動,我也很感慨,這些年陪讀的童書少說也有幾千冊了,沒想到很多共讀細節她到現在還記得。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其實關於共讀的方法,我也是從“小白”摸索過來的,有過總結,也掉過坑。

平時因為大家問得多,陸續分享過一些小技巧,但好像還沒聊過共讀中的坑,今天就結合之前文章,彙總起來再說說吧!

坑1

復讀機式朗讀

朗讀可以說是最最基礎的共讀方式了,從千尋一出生我就開始做這件事。

之前我也在文章裡分享過,朗讀是件小事,對孩子語文學習的幫助卻非常大。

比如大家都說三年級是分水嶺,從語文來看,確實開始拉差距了,最明顯就是作文,一二年級只是百來字的看圖寫話,三年級直接跳到三百字作文。

很多孩子就在這兒卡住了,不是憋不出字就是用口水話湊。

其實,憋不出字就是詞彙匱乏,口水話多就是語感沒達標,不知道各種詞彙怎麼在不同場景中組合運用。

這兩點恰恰是朗讀可以提高的。

實踐中我發現,並不是每天讀就OK,方式也很重要。如果只是復讀機式朗讀,對孩子詞彙量和語感的提升其實沒啥幫助~

千爸最開始就是復讀機式朗讀,一字一句,嚴肅認真。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結果三本下去娃就開始不耐煩,字認得不多,也不會複述,更別提語感了。

我說你這樣不行,咱得“去機器化”,給孩子讀書這件事上,就算是爸爸,也不可以端架子哦。

因為只有投入感情,輔以語氣語調和變化的表情,甚至鮮活的肢體語言,孩子才懂詞彙含義和運用場景呀。

舉個簡單的例子。

千尋對動詞的理解和運用,就是從《女巫溫妮》的朗讀中開啟滴~

讀到溫妮被威爾伯絆個大跟頭時,我就站起來“真人秀”,讓娃真切感受下什麼是“用腳絆倒對方”。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女巫溫妮》

讀到溫妮將魔法棒輕輕一揮,把威爾伯變成翠綠色時,我也會隨手找根尺子,學溫妮的樣子揮一揮。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女巫溫妮》

還有這頁,出現了好多動詞: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溫妮把威爾伯

到房子外面,

到草叢裡。威爾伯

在草叢裡,這會兒,即便他的眼睛

得大大的,溫妮也看不見他了。當溫妮急匆匆地從屋裡

出來的時候,又被威爾伯

了一跤。

我一邊讀,一邊就用肢體演繹,還邀請千尋一起演繹。

這樣她很快就理解了這些動詞的含義,也知道怎麼用。

我們總說孩子寫作文沒詞,你看,生動活潑的詞兒不得從惟妙惟肖的朗讀中積累出來嘛。

如果只是乾巴巴照著讀,孩子聽完雲裡霧裡,同樣的詞彙,要反覆好多次才能記得和掌握,效率多低啊,待小學高年級,語文上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

除了演繹,朗讀時的停頓也很重要哦。

不要只顧往下讀,要給孩子“用武之地”。

讀到連線詞處停一停,很自然地把“接力棒”交給孩子。

比如《月亮的味道》這本書,讀到後面我基本只說連詞,情節和關鍵詞都讓娃說。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月亮的味道》內頁

我:然後呢?長頸鹿又叫來了誰呀?

娃:又叫來了斑馬。“斑馬努力伸長身子。。。”

我:然後呢?

娃:斑馬又叫來了獅子。

我:然後夠到月亮了嗎?

娃:還是沒有。月亮一看到獅子,又輕輕地往上一跳!

我:然後呢?

娃:他們又叫來了狐狸,可是狐狸跳到獅子背上,還是夠不著月亮。。。月亮總是要飄遠一點,讓他們夠不著。

孩子的複述能力就出來咯,遇到人物對話的,還可以分角色朗讀,這樣識字很快、語感也上去了,而且慢慢就會自主朗讀。

花式朗讀相信媽媽們都是高手了,我就不再班門弄斧啦。感覺這個坑,主要還是爸爸尤其直男爸爸們踩得比較多。

不過後來看千爸講《格列佛遊記》時躺地上扮巨人嗷嗷叫,我才知道爸爸們戲精上身後就沒媽媽啥事,所以姐妹們,要不離不棄啊。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坑2

“把天聊死型”提問

娃稍微大點,我們都知道精讀要上場了,精讀最大特點是“提問”,往往一個好問題就能點燃娃的思考欲。

但要是提問方式錯了,不但不能促思考,連閱讀興趣也被扼殺在搖籃裡。這裡我列舉兩個最常見的“提問坑”,大家看看踩過沒~

“靈魂拷問式”提問

這個方式說來熟悉,想想我們小時候,每次語文老師講完課文,都會來一句:

“從這個故事裡,你學到了什麼道理呢?”

【OMG,靈魂的拷問】

感覺就像你剛讀完一本書,正感觸萬分心潮澎湃,旁邊突然冒出個手拿戒尺面色嚴肅的老先生跟你講:“寫書評,不得少於五百字!”

心一下就平靜了……。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圖源:網路

你可能會說,閱讀理解不也要考“學到什麼道理”麼,不如提前讓娃熟悉熟悉?我真心不建議。

家庭教育是補充,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複。

學校教育就是個常量,跟我們每天都要吃的白米飯一樣,回家可不得添點其它營養啊,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這些學校不教的,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更何況,人生哪有那麼多道理,到我們這個歲數都很清楚了,“道理”是最沒用的東西。

“閉環式”提問

以前給千尋講書時,為了調動她的積極性,我也會講著講著蹦幾個問題:

“母雞蘿絲是不是很聰明呀?這本書裡有幾種動物?小狐狸要去做什麼?”

剛開始娃還回答,幾次過後明顯感覺到她的厭煩情緒,表現就是你們熟悉的“莫問我了,快翻頁~”

後來我想想,這些問題重要嗎?可能也重要,對幼小的娃來說,能幫她回憶下內容,但從激發思考層面來說就過於簡單了。因為這些問題都是閉環式,娃只要回答Yes or No或者給個確定答案就行。

偶爾一兩次還行,問多了不但沒效,還分散注意力。

有效提問是什麼樣呢?

接力出版社副社長常曉武主編的《繪本閱讀百問百答》裡有個很好的建議:

多提詮釋性問題,少提事實性問題。

事實性問題就是答案明確的,類似“書裡描寫了幾個人,分別叫什麼名字”,很容易搞成閉環尬聊。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詮釋性問題,是多用“為什麼、如果”來提問。

比如講《小狐狸買手套》這本書,我就問:

“為什麼小狐狸要去鎮上買手套呢?”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這書版本超多,千媽獨愛黑井健配圖版,把這個雪地中的故事畫得如詩如幻,太適合冬季閱讀】

《小狐狸買手套》

這問題不難,但即便如此,我發現千尋也會為了支撐自己觀點,添油加醋地講(豐富描述)冬季的寒冷,以及想象中小狐狸凍傷的後果。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小狐狸買手套》

“為什麼小狐狸去鎮上買手套時很不安的樣子呢?”

因為狐狸媽媽一再告誡小狐狸“人很可怕”,狐狸媽媽又是為什麼對人類產生了畏懼呢,我們是否也會因為一次不好的遭遇對朋友、親人失去信心?

“如果小狐狸沒有因為緊張伸錯手,又會發生什麼呢?”

不設防的信賴可以化解隔閡嗎……

娃小腦瓜一下就被激活了,回答比我預想的還精彩!

你會發現,詮釋性問題有個特點:

孩子要去解釋某個角色的動機或者某種現象,就得呼叫書裡邊得到的資訊,還得把這個資訊與自己的經驗、認知做整合,然後再講出來。

多好的思考輸出過程啊,大家一定要試試看~親子閱讀不要僅僅停留在讀一個故事的層面,聽故事很享受,但文學的作用之一是帶給人思考。

坑3

“澆滅熱情”的討論

思考過後,免不了一番討論,這也是身為伴讀媽媽最喜聞樂見的互動模式。親子共讀到這份上才是巔峰,因為終於雙向奔赴了啊。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小時候哪怕你戲精上身演技爆棚,也終有幾分智力上的寂寞,唯待娃有了自己的見解,能頭腦風暴,這共讀的樂趣才更濃。

既是樂趣,就要有寬和的心態。

討論時,切忌過早發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要預設答案,一感覺娃的看法和預設有偏差,就開始循循善誘。

這些“先入為主”的行為,只會像一盆冷水,澆滅娃表達的熱情。

而且很多娃是還沒太想明白,這時候如果大人觀點強勢,娃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服從”,久而久之就會習慣等別人給“答案”,這就相當於扼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是我在閱讀老師培訓課上聽到的。

說的是一位小學老師講《坐井觀天》,想告訴學生:

要把目光放長遠,不能總在井底生活。

於是他問:

“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小青蛙跳出井會怎樣?”

小朋友七嘴八舌說個不停,大致意思是小青蛙再也不想回井裡了,它覺得外面的天也大了地也寬了……

這些回答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唯有小虎一言不發,老師見狀,請他說說感想。

小虎猶豫了一下,小聲說道:

“小青蛙跳出井沿後,很快就又跳回了井裡,不想再出來。”

老師一聽很不高興,大聲說:

“難道你就願意在井底生活嗎?真是井底之蛙!”

小虎欲言又止,滿臉委屈。

後來批改作業時,老師看見小虎清楚地寫道:

“小青蛙跳到小河裡,小河又黑又髒;跳到池塘裡,又看見幾個人正用鋼叉刺魚,小青蛙非常害怕,急急忙忙逃回井裡,自言自語說,還是井裡好。”

原來是這樣……老師看著作業,陷入了沉思。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觸動,它提醒我在與孩子共讀時,不要做那思維固化的“井底之蛙”,要剋制想表達“人生洞見”的心情,向孩子敞開胸懷: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即使我經歷了那麼多歲月,卻仍然願意和你一起,重新看世界!

正好前段時間也在看讀庫老六的訪談,談到“什麼樣的書是好書,什麼樣的書是浪費時間的書”,老六說: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它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告訴你,你必須,絕對,一定……凡是這樣的書都不是好書。一本書不管提什麼觀點,它對與之相反的觀點,都抱有一定的理解,這樣的書是好書。

我覺得這段話的意思,放到共讀討論上也很適用。

好的討論是知識碰撞的快樂,不是“傳道授業”。而且講真,娃在這個年齡,讀書就只會按成人預設的路線走,才叫可悲~

EASTWEST

三個“坑”就聊到這兒了,希望能幫大家避開共讀上的彎路。

反正都是讀,就順便用點心好好讀唄。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剛碼完字氣還沒喘勻,娃又跑過來吐槽求關注了:

“媽媽,今天放學老師笑嘻嘻地跟我們說,雙減了,大家都輕鬆一下,作業減半……”

剛想歡呼,沒想到老師第二句話來了:

“我這裡有個閱讀清單,大家趁著作業少了,多讀書!”

哈哈哈哈,我一邊不厚道地笑了,一邊覺得真香。

比起在重複刷題中互相傷害,寒風瑟瑟中奔波去補習班的路上娃連吃個飯都只能燜燒罐解決,在溫暖的家裡思考交流看世界,這樣的方式,拙看似慢,實則更快啊。

你們同意嗎?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

更多閱讀技巧:

《對語文幫助最大的共讀方法》

《繪本不要翻開就講》

《什麼時候指讀,怎麼讀》

《大語文時代如何精讀》

《從“聽故事”到“講故事”的閱讀技巧》

《順利邁入自主閱讀的3個方法》

《10個簡單易行的親子閱讀遊戲》

封面圖:

《從埃斯塔克看馬賽灣》 保羅·塞尚

親子共讀,3個“越讀越沒效”的坑,你踩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