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饑荒的出處是什麼?它來自於哪一個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呢?

出處

:《禮記·檀弓下》

釋義

:原指因憐憫人飢餓,不客氣地招呼人來吃的食物;現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典故

:春秋時期,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窮人們沒有飯吃,只好外出逃荒。路上討飯的人,有的成群結隊,有的三三兩兩。

一個叫黔敖的人,生活比較富裕,看見到處討飯的人,可憐他們,就煮了一大鍋粥,擺著路邊等著災民來喝。

他看見一個餓的骨瘦如柴的饑民,搖搖晃晃走了過來。黔敖心想這個人一定餓壞了,如果我給他一點吃的,他一定會感謝我。

於是衝著那個人傲慢地吆喝道:“嘿!快過來,我給你吃的!”

聽到這刺耳的吆喝聲,那個人心理好像被針紮了一樣,停住腳步,看上去很氣憤,他想:誰願意接受你的施捨!憑什麼對我這麼傲慢。

他昂著頭,怒視著黔敖。

一會,那個骨瘦如柴的饑民用嘶啞的聲音說:“我就是因為不願意接受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今天這個樣子!”聲音不大,但每個字都落地有聲。

黔敖被說得目瞪口呆,不知回答什麼好。

那個饑民拒絕了所有類似的施捨,最後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