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傷害?

癲癇俗稱“羊癲風”“羊角風”,民間傳說孕婦不能吃羊肉,否則生出來的孩子可能會得羊癲瘋。雖然癲癇俗稱裡帶“羊”,實際上這個病和羊一點關係都沒有。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一種腦部疾病,表現為運動、感覺、意識、精神等功能異常。

癲癇是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我國約有600萬活動性癲癇患者。目前社會上存在對癲癇病的誤解和對癲癇患者的歧視,患者反覆的癲癇發作會使其個人及家屬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和社會負擔。據統計約40%女性癲癇患者處於育齡期,相較於男性患者,育齡期女性癲癇患者需面臨更多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心理方面負擔也更大。育齡期女性癲癇患者面對懷孕和抗癲癇藥物致畸不良反應時,常常會高估藥物的危害,從而選擇放棄懷孕;或自行減小藥物劑量,甚至停藥,導致懷孕期間癲癇頻繁發作,懷孕期間癲癇大發作容易造成胎停、流產等嚴重不良事件,也是導致患癲癇孕婦發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或疾病本身對胎兒及產婦的傷害顯得尤為重要!

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傷害?

準備懷孕之前須評估藥害風險

當育齡期女性有懷孕意向之前,應先向癲癇專科醫生和產科醫生諮詢,透過科學的孕前評估、選擇最佳受孕時機,可以降低兒童智力發育障礙和胎兒畸形的風險。育齡期女性癲癇患者至少無發作9個月再計劃妊娠,有時考慮到女性生育的黃金年齡較短,且大多數低劑量抗癲癇藥物的致畸風險較低,對於正在聯合治療的女性,臨床上並不建議完全停藥後再懷孕,而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改為低劑量單藥、替換高致畸率藥物或維持原方案但減少服藥劑量。有條件的可在懷孕前檢測抗癲癇藥物的血藥濃度,建立妊娠期間藥物劑量調整的參考基線值,以便維持最低藥物有效治療劑量,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如果患者最近3~5年均無發作,且腦電圖正常,參照癲癇減停抗癲癇藥物的一般原則,可考慮逐步停藥,但部分患者可能在藥物減量或停藥過程中癲癇復發。

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傷害?

妊娠期前12周預防藥物致畸

妊娠期前12周為孕早期,該階段是胚胎器官發育形成的關鍵時期,亦是藥物致畸的最敏感時期。對於已經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患者,需重新評估治療方案,儘量改用其他抗癲癇藥物替代後再考慮懷孕。計劃外懷孕且正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若發作控制良好,不推薦在妊娠期臨時替換丙戊酸,調整到較低劑量即可;若發作控制不佳,可嘗試用起效較快的新型抗癲癇藥物進行替換,或新增新型抗癲癇藥物,並維持較低的丙戊酸劑量。

需要注意的是,患癲癇女性須從備孕時開始每天補充葉酸,並至少持續到孕12周。若未服用抗癲癇藥物,建議每日補充0。4mg葉酸;如正在服用葉酸拮抗藥(丙戊酸鈉、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或既往有流產史、曾生產過神經管畸形兒,則建議每日補充5 mg葉酸。

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傷害?

孕中晚期預防癲癇發作和監測胎兒生長

懷孕12周以後,藥物的致畸風險降低,而藥物血藥濃度下降以及睡眠不足、壓力增加,使癲癇發作和產科併發症的風險增加。患癲癇孕婦需每2~3個月進行癲癇門診隨訪,動態評估患者的癲癇發作情況,依據孕前或孕早期藥物血藥濃度基線值,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聯合治療。對於服用拉莫三嗪的孕婦,每月監測血藥濃度。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患癲癇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症狀,應請精神心理科醫生進行早期干預。孕期密切監測胎兒健康狀況,如果發現胎兒異常,應諮詢產科醫生和新生兒科專家,以確定妊娠期間和產後的治療方案。

孕齡期癲癇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備孕,減少藥物對胎兒的傷害?

鼓勵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對嬰兒的巨大獲益是公認事實,對於單藥治療的癲癇患者,鼓勵母乳餵養。儘量避免使用苯巴比妥、苯二氮類和託吡酯;如為多藥聯合治療的患者,可考慮配方奶粉餵養。

總體而言,對於有生育意向的孕齡期癲癇女性患者,出於優生優育考慮,在備孕期、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等全程均需科學的理念指導。妊娠期間無需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定期產檢,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有利於孕媽及胎兒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Stephen LJ, Harden C, Tomson T, et al。 Management of epilepsy in women[J]。 Lancet Neurol, 2019, 18(5):481‑491。 DOI: 10。1016/S1474‑4422(18)30495‑2。

[2] Bhatia M, Adcock J, Mackillop L。 The management of pregnant women with epilepsy: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care[J]。 Obstet Gynaecol, 2017,19(4): 279‑288。 DOI: 10。1111/tog。12413。

[3] 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2015修訂版)。

[4] 中國圍妊娠期女性癲癇患者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