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叱責孩子也是一種嫉妒?(選自《不在乎的勇氣》)

大島信賴 著 凌文華 譯

父母也是動物,也有感情,自然也會像動物一樣宣洩自己的嫉妒情緒。

父母叱責孩子也是一種嫉妒?(選自《不在乎的勇氣》)

當一個人接受了別人對自己的惡意攻擊,還表現得 小心翼翼、非常害怕時,就會讓周遭的人認為“這傢伙不如我”,這會促使他們發動越來越猛烈的嫉妒攻擊, 從而使其陷入到惡性迴圈當中。但是,當我反思自己這 種“戰戰兢兢”的性格究竟是從什麼時候形成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從記事起,就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每次聽到他們說的話都感覺非常害怕”。

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嫉妒”這件事,突然意識到 “原來我的父母也曾對我發洩過嫉妒”。其實說到底,父母也是動物,也有感情,自然也會像動物一樣宣洩自己的嫉妒情緒。

/  帶有“家教”感的嫉妒  /

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我正無憂無慮地“哇!哇”叫著、亂跑著玩兒,我的母親忽然過來“啪”地打了我一耳光。她說:“我小時候根本就不會像你這麼吵鬧地玩耍”。

如果認真地接受這種批評,就會將它解讀為“吵鬧的小孩是壞孩子,他們不考慮別人情緒,會被別人討厭的,媽媽這是在幫我糾正這種壞習慣”。

可如果把這種行為看作“嫉妒的宣洩”的話,會發現父母是將“孩子”放在低於自己的地位,認為明明孩子不如自己的地位高,“憑什麼他比我更自由!他可以這樣愉快吵鬧地玩耍”,於是,憤怒的火苗燃燒起來,內心的嫉妒忍不住發作,變身成了破壞型人格,想著“我非得扇他一耳光,讓他痛哭不可”。也就是說,這其實並不是為了我的成長而進行的教育行為,“只不過是對我產生了嫉妒”做出的反應而已。

提起母親的這種“家教”式嫉妒行為,我還回想起了另一件事。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母親似乎是因為帶孩子太過勞累需要休息,父親就開著他的小卡車把我帶到了他的工作單位,一直待到了很晚才回家。

回來的時候太困了,我的頭靠在副駕駛的車門上睡著了。到家的時候,母親毫無徵兆地突然打開了副駕駛的車門,我整個人就大頭朝下“咚”的一聲摔到了地上。我嚇了一大跳,“哇”地哭了出來,父親緊忙跑過來看我怎麼樣了,而母親卻對我呵斥道:“你幹什麼啊?”我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時母親沒有任何表情,整張臉像能面具一樣猙獰,透著煩躁和憤怒。

這也是因為她覺得“這種愛哭鬼明明比自己地位要低,但是他一哭就能得到父親的同情”,從而認為“他居然擁有我沒有的東西”,於是一時衝動、嫉妒上頭,變成破壞型人格,只是站在那裡一股腦地發洩自己的嫉妒,根本沒想到要過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摔傷了。

當時,我還覺得“自己明明是去陪父親工作的,怎 麼可以睡著呢?都怪自己在車裡睡著了”,一直帶著這種罪惡感不停地責怪自己,而這件事我也介意了很久。 對於大部分的父母來說,雖然“自己小時候沒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都享受到了”這種事情是值得高興的,可是畢竟父母也是動物,可能也會覺得“我都沒有擁有過,憑什麼他有!太沒道理了”,從而勾起心底的嫉妒展現出人格中破壞性的一面,叱責自己的孩子。

另外,可以說嫉妒的宣洩與“愛不愛自己的孩子” 完全無關,這是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更棘手的是,當父母在向孩子宣洩嫉妒的時候,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變成了破壞型攻擊人格,反而感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這麼做的”。

明明是嫉妒自己的孩子,卻堅信“自己做的這些都是正確的,一切都是為了教育孩子”,這消除了自己心裡的顧慮,導致他們無意識地不斷宣洩嫉妒。

人在發洩情緒的時候,腦內電流 a 過剩,還會導致前文中所提到的“失去那段記憶”的現象。與這種情況一樣,人在宣洩嫉妒時,過剩的電流經過大腦皮層,也會使人產生“我做的是對的”的錯覺,做出那些“全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傷人舉動。

/  容貌美麗卻不自信理由  /

父母叱責孩子也是一種嫉妒?(選自《不在乎的勇氣》)

有一次,我的一位長得非常漂亮的女性朋友對我說:“其實我對自己的容貌非常不自信。”我非常驚訝地問:“為什麼?你明明長得這麼漂亮啊?”但她不這麼想。她因為對自己的長相沒有自信,聽到別的女性在背後議論她“那個人化的妝是不是看起來怪怪的呀”,卻沒辦法把那些話當成耳旁風,心裡非常介意,一直都在煩惱,甚至晚上都失眠了。

在和這位朋友詳談之後,她和我說起曾經被自己母親說過“你真醜”的經歷。

她的母親幾乎從未化過妝,平時的穿著打扮也都是“鄉下大嬸”的風格。

所以,當這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只不過是自己的孩子,別人卻都誇她比我可愛,真讓人火大”的時候,便不由得憤怒起來,發洩著自己的嫉妒,轉換成了破壞性人格。她之所以對女兒說出“你是醜八怪”這種傷人的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是為了女兒好”。這位母親身處破壞型人格時,認為“這孩子長得這麼好看,會引來壞男人的!為了不讓她日後被欺騙,乾脆告訴她是‘醜八怪’好了”。

另外,這位母親還覺得“為了不讓這孩子變成只會顯擺自己長相的蠢女人,現在就必須打消她的想法,把她培養成謙虛的日本女性”。可是,從宣洩嫉妒及變身破壞性人格的角度來看,這位母親只是單純地因為“孩子比自己長得好看,太讓人嫉妒了”。

當然,大人們都覺得自己不可能會嫉妒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們都堅信著“我不可能說了什麼讓孩子為難的話”。可是,嫉妒畢竟屬於本能的行為,只要滿足“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比自己更加優秀”的條件,就必定會發生。

於是,孩子在父母無數次發洩嫉妒的過程中,形成了“對嫉妒行為十分敏感”的條件反射。即使她身處遠離家庭的環境中,也會不自覺地表現出“戰戰兢兢”的弱者形象,並對對方的嫉妒攻擊做出反應,對方愈演愈烈,最終讓她受到更過分的攻擊。

父母的嫉妒非常難以辨別,所以,孩子就會過度地責怪自己,認為是“自己不好”,當來到家庭之外的環境中,也會去在意他人的言語舉動。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當孩子回到家,對母親說“在學校有人欺負我了”,母親的第一反應卻是反問:“是不是你做了什麼壞事了?”給孩子的傷口上撒鹽,傷了孩子的心。

事實上,這是因為母親覺得“這種程度的小事算不上校園欺凌”,而“他才受了這點兒欺負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愛和憐憫,自己則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些”,所以才會產生嫉妒,說出傷人的話。

但因為這是種發洩行為,父母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對,所以他們一直堅信自己“這麼說都是為了孩子好”。

腦內電流:人腦有時候會在情緒低落、緊張,或是供血不足時候出現的情況,偶爾會出現幻聽,像是電流的聲音。

父母叱責孩子也是一種嫉妒?(選自《不在乎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