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最近朋友跟我抱怨,說他們家孩子看到她在削蘋果,自己也要想搶水果刀去嘗試一下。朋友為了不傷到孩子,當然是不會把水果刀給孩子的。這時候孩子就開始大吵大鬧,一句聽不進大人的話,表現得非常任性。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要吵好久才能消停,朋友毫無辦法。

寶寶總是執拗著自己的意見,喜歡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特別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這些行為常常是難以變通,甚至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這就是孩子“執拗敏感期”的具體表現。那麼,父母可以用什麼方法和策略去應對、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呢?今天來讓我向大家逐一介紹。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認識執拗敏感期,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執拗敏感期”是寶寶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也是寶寶自我意識強烈凸顯的一個階段。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階段發展理論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質的不同階段。他把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2-7歲的孩子正處於第二個階段——“

前運算階段

”當中。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

“執拗敏感期”是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之中,並不是他們故意這麼“犟”,這個時期孩子的世界觀就是“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們也控制不了。

父母們一定不要忽略這個時期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不要將孩子的“不講理”輕易歸類成“不聽話”,而是要用心觀察孩子的言行,掌握他們情緒起伏的特點,再製定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父母忽略孩子的“執拗敏感期”,易造成孩子自卑與專注力不集中

1、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貼標籤”,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遇到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總是要親自去拿一拿、碰一碰、做一做。父母們面對孩子的執拗既氣憤又無可奈何,衝口而出就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了不恰當的評價:“這個孩子真是倔,怎麼教都沒用”、“越來越皮了”……而這種做法恰好就是孩子自卑心理的根源。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自卑感。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

孩子對父母的話是十分敏感的,而“執拗”確實是孩子們無法控制的處事方式,不應該用理性的行為標準去評價他們。

因此,父母們對孩子說的話應該慎之又慎,不要因為一時之氣而對孩子作出不恰當的評價。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2、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動,造成孩子專注力不集中

“執拗敏感期”高峰處於孩子的2-4歲的階段,而這個階段恰好也是孩子們大腦發育的高峰,這個時期也是專注力發展的起點。世界著名腦外科專家林成之教授所著的《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裡面提到,專注力的起點是“感興趣”“覺得有趣”“喜歡”“感動”等各種情緒。讓孩子能夠直率地表現出這些情緒,才是育兒的核心。這樣做可以啟用大腦本能,讓孩子喜愛周圍的人,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的能力。

孩子對某個事物十分著迷,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拿到手去觀察。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們阻礙了他們的想法,也打斷了孩子發展專注力的機會。

這個時期,孩子專心去做的事情,或者孩子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只要沒有危險,就不要插手,直到孩子自己放棄為止。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巧用自然與尊重兩個法則,不做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1、

讀懂蒙臺梭利育兒法中“自然”與“尊重”的核心思想

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的學說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兒童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是“透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

處於“執拗敏感期”階段的孩子,自我與外部事物都是可探索的範圍。父母們應該認真瞭解這一時期孩子的行為特點,放下懷疑與責備,運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兩大法則——“自然法則”與“尊重法則”,讓寶寶順利而快樂地走過這一階段。

探索環境需要物理空間上的擴大,即運用“自然法則”,擴大自由活動的環境。同時需要父母開放態度,把思想控制的邊界擴大,即運用“尊重法則”,允許孩子自由去進行探索。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2、遵從“自然”與“尊重”兩大法則,開放空間讓“執拗”的孩子自由探索

①遵從自然法則,開放更大的生活空間讓寶寶更自由地探索

蒙臺梭利《有接受力的頭腦》一書裡曾經提到,不要盲目限制兒童的自由行動,併為兒童準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援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為其日後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生活環境裡的方方面面事物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透過觸控、把玩、模仿等方式,感受某樣事物的本質特點。我們瞭解孩子的心態之後,應該對生活環境進行儘量大的改造,讓生活環境更適合孩子去探索。

比如,把易碎品的工藝品放到櫃子的高處,讓孩子可以從遠處觀賞,又能避免孩子因為好奇觸控而損壞;容易移動的傢俱最好在四隻腳下貼上防噪音的墊子,讓孩子隨意拖動的時候不影響樓下的鄰居;小顆粒的藥丸、電池、螺絲等等分類放到不容易開啟的透明盒子裡面,這樣既能讓孩子看到物品的外形,又不會發生誤吞的風險……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在全屋鋪上比較厚的地毯,讓孩子可以隨意爬高或者打滾。相當於給了一個安全的道具給孩子,並沒有阻礙孩子去探索。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我們並不是要把生活環境改造成一個兒童房,方便孩子玩耍。而是讓孩子能接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同時,能保護孩子不受傷,或者降低孩子受傷害的機率。同樣的,改造環境也並非為了父母不用看管,而是可以讓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去進行探索。

②遵從尊重法則,開放更大的思想空間讓寶寶盡情感受“自我”

蒙臺梭利教育體系提倡的尊重自由,就是順應孩子的成長週期作出引導,不能用大人的準則要求孩子。尊重需要把孩子與家長身份對等起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一種控制。讓孩子不受傷、讓孩子不哭、讓孩子不要亂摸……所有句式都是“使孩子不做什麼”。可以看出,雖然家長知道要尊重孩子,但仍做不到實實在在的尊重。

試著想想,朋友到家中做客,不小心摔壞了一個碗,父母們不會對朋友大罵說:“你怎麼端的,這麼大一個人了,拿個碗也拿不好!”怎麼換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區別對待呢?

只要不受傷,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喜歡玩什麼,就讓他們安靜地從容地去玩,不要製造緊張氣氛,更不要人為規定什麼不能玩,什麼不能碰。

尊重是一件雙向的事,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更加能懂“尊重”的含義。父母需要尊重的時候,孩子也能夠識相的退出。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兒童的成長一部分取決於有利的環境,另一部分,來自於父母的認知水平與態度。“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小心翼翼地引導。從環境邊界和思想邊界,我們都要有意識地開放給孩子,讓孩子徜徉在自由的海洋裡。

學會這3大方法,讓孩子慢慢愛上聽父母說的話

對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來說,放任自流和嚴加管束都是下策,而透過傾聽和對話去疏導才是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尊重孩子的想法,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展示了父母開放的態度,為父母們作出引導打下了平等對話的心理基礎。利用對話的機會,家長可以透過深度傾聽、表達立場、適時稱讚,讓孩子敢於說出心裡的想法,學會產生同理心,最後,更願意聽父母的話去做。

1、活用“3F傾聽法”,讓孩子更願意把想法說出來

“3F傾聽法”是在非暴力對話倡導者馬修·羅森博格和現代教練之父湯姆·斯通的研究結果上發展而來的,指的是在傾聽的時候要聽到對方三個方面的資訊:Fact(事實)、Feel(情緒)、 Focus(意圖)。 運用“3F傾聽法”,跟孩子對話,讓他們把真實的情況、意願、情感跟父母們訴說。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①Fact 事實

傾聽事實是指,不要用自己的固有觀念對對方的話進行評判,而是要客觀地接受對方談話中的資訊。我們都習慣於判斷孩子說的話,這個錯,這個對。傾聽事實就要求父母們不要去判斷孩子說的事實。

舉個例子,孩子覺得青菜難吃,他們就會說青菜一點都不好吃。“青菜難吃”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個事實。父母們不要急於說青菜對身體有益之類的話,或許因為孩子平常吃的東西味道跟青菜的味道相差比較遠,孩子吃不慣青菜的味道,所以覺得難吃。

父母們需要改一改溝通的習慣,開展以孩子為中心的對話,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擔心被評判對或者錯。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②Feel 情緒

傾聽情緒是指,在聽取事實的同時,也要感知對方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乎是否有情緒的共鳴。跟孩子們溝通的時候,如果能跟孩子處於同一種情緒中,能夠給孩子正面呈現出一個訊號:父母很在乎你的感受。

與其說“傾聽”情緒,不如說是感受情緒。因為情緒是融入在說話人的語調、表情、動作上,無法透過單靠耳朵聽出來。梅拉賓法則指出,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約有7%取決於談話的內容,輔助表達的方法如手勢、語氣等則佔了 38%,肢體動作所佔的比例則高達55%。可見,語音語調傳達的資訊要比單個詞的要更多。

因此,我們跟孩子談話,除了關注對話內容之外,還要觀察孩子是帶著什麼樣的語氣描述這個事物的。比如孩子告訴你,“我喜歡吃雪糕”,孩子是面帶微笑說的,語調是歡快愉悅的;孩子說,“我不喜歡做作業”,同時孩子面有難色,語調帶著厭惡或者煩躁。我們的專注點不只要落在“雪糕”、“作業”上,還要聽出孩子說話時候的情感是怎麼樣的。因為我們接下來還要跟孩子做溝通。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如果孩子正沉浸在愉快的心情中,家長們來一句“吃吃吃,就知道吃,吃太多雪糕會拉肚子的,你也不是沒試過!”那就完全把氣氛掐滅了,換句話說就是“把話聊死了”。

孩子不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停止喜歡吃雪糕,但肯定會因為你一句話而從此不會跟你分享想法。

家長應該更加註意把握孩子說話時候的情緒,才能讓孩子願意開啟話閘子,跟你聊下去。

③Focus 意圖

傾聽意圖是指把握對方真的想要什麼,真正的意圖是什麼。對於家長而言,孩子表達能力相對比較差,容易詞不達意,他們說出來的話很大程度上與真正意圖會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父母們可以透過猜測,詢問,但是孩子的耐心往往有限。“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更多的是急於去感受、體驗身邊的事物,很難慢悠悠地告訴父母,他們到底想怎麼樣。

這個時候,我們除了耐心之外,平常也要熟知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地方,才能快速去引導孩子說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因為明白了孩子的意圖,才能順著他們的意願做出安排。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比如說,孩子非要拿那個“圓圓的”東西,而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都是圓的,自然會問孩子到底想拿什麼。孩子就只重複“那個圓圓的”,甚至用手比劃一個圓圈。父母如果不知道孩子平常有個排球,就要花好多時間跟孩子耗在問問題上。

父母需要靠傾聽,與孩子打下互信的基礎。讓“執拗敏感期”裡的孩子表現得特別任性,父母們可以透過傾聽,有效地讓孩子信任父母,為接下來的溝通做準備。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2、運用“P.E.T父母效能訓練”說話模式表達立場,鍛鍊孩子“同理心”

父母效能訓練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是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1962 年推出的一套簡單實用的父母訓練課程,透過清楚地界定問題、積極的傾聽、完整的表達及沒有輸方化解矛盾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覺成長能力,父母也會在這其中獲得自我的心靈成長,從而實現家庭關係的和睦。

P。E。T。說話模式是指把“你—資訊”轉換為“我—資訊”,讓父母只對孩子表達立場,不要說任何責備孩子的話,讓孩子學會感受父母的情緒。“我—資訊”可以明確傳達父母當時的感受。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我們平常說的話都是用“你—資訊”這樣的句式表達:

你停止那樣做。

你不應該那樣做。

你難道不能……

你如果不住手的話,那麼我就要……

你為什麼不這樣做?

“你—資訊”更多的是指責,命令或者安排,而“我—資訊”說的話就把重點放在事實的描述與感受上:

累了的時候我不想玩。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兒,我會覺得很沮喪。

我剛收拾完廚房,就被你弄亂了,我肯定會覺得很不好受。

“執拗敏感期”孩子們任性的根源,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和不方便,父母們使用“我—資訊”說話模式的目的,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對外界的影響,從而讓孩子漸漸做出改變。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3、用“成長型思維”句式鼓勵孩子,讓孩子順著你的話更好成長

《終身成長》作者卡羅爾·德韋克說: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範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簡單的說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事,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對自己的能力發出更高級別的挑戰,或許他們會挑戰失敗,但是他們不會氣餒,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發起衝鋒,直到勝利。

我們可以參照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透過稱讚的話語,打造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告訴孩子改變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並不是天生如此。

與其堵,不如疏:2種法則+3個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執拗敏感期

使用“成長型思維”句式,讓孩子喜歡聽你的話,同時會順著你說的話去做:

你很努力啊(表揚努力)——潛臺詞: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表揚堅毅) ——潛臺詞:只要信心堅定,就能達成願望。

你做事情的態度非常不錯(表揚態度) ——潛臺詞:態度端正,事情成功了一半。

你在__上進步了很多(表揚細節) ——潛臺詞:細節決定成敗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雖然表現得固執和任性,但是孩子仍在不斷成長中,在與父母溝通之後,是可以作出改變的。而孩子們的改變,需要父母們正面作出讚揚,才會更加鞏固傾聽與溝通的成效。

寫在最後

對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打造一個適合他們的外在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同時敞開心扉,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更加需要父母學會跟孩子溝通,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圖,讓孩子從“不聽話”到聽話,更好更優秀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