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恐嚇式育兒的興起

經常刷小影片的家長們肯定見過這樣的:

小寶寶不肯吃飯,爸爸拿著一個小布偶,假裝給小布偶餵飯,小布偶不吃飯,爸爸把小布偶翻過來,對著小布偶的屁股猛地打幾下。一旁的小寶寶看見這個場景,趕緊把嘴張開,爸爸順利地把飯餵了進去。

除了這樣的小影片,還有拿著玩具呵斥孩子不準進廚房的。不聽話怪獸就來找你的,甚至還有一些家長拿著這些影片給孩子看,一邊看一邊說:“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你再哭,怪獸就來把你帶走了。”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用這種

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孩

子,有用嗎?

表面上看是有用的,它會讓孩子立即緊張、害怕。當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時,大人採用這種恐嚇的方式,它“見效快、效果好”,孩子立馬嚇的不敢了。

殊不知,這些影片對孩子的傷害卻是巨大的,給孩子造成很深的心理恐懼。自此一些孩子可以信賴的人,像警察、護士、甚至是父母,都被推向孩子的對立面。

比如:就是孩子不肯上學,就威脅警察叔叔要帶走他。也許只是因為早餐吃的比較少,就拿個小玩具打給他看。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恐懼當中,不知道下一個又會拿誰來威脅他,孩子每天都會小心翼翼。

或許有家長說,我只是說說的,誰會真的去這樣做。然而,孩子又怎能分得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恐嚇式育兒”的危害

心理學上有一個最讓人憤怒的恐嚇實驗:

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找來了一個9個月大的寶寶——小阿爾伯特。華生先是利用孩子喜歡毛絨玩具的天性,讓他與毛茸茸的東西建立的親密的關係。等到阿爾伯特11個月的時候,華生送給他一個小白鼠,阿爾伯特立馬就喜歡上了。但是每當他撫摸小白鼠時,阿爾伯特的腦後就會傳來巨大的聲響。剛開始,阿爾伯特還能剋制自己的恐懼,因為他實在太喜歡小白鼠了,依舊忍不住去撫摸它。結果巨響依然傳來,小阿爾伯特終於對白鼠產生巨大恐懼,昏死過去了。

實驗的結果就是,此後小阿爾伯特對所有毛茸茸的東西都產生了恐懼。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1.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大人為了引起孩子重視與關注,便會選擇恐嚇或者威脅。來自父母的恐嚇,孩子們往往會信以為真,因為人的大腦皮層對刺激性聲音有條件性的反射。這種反射讓孩子

陷入在緊張、恐懼的氛圍中,若是多來幾次,就會像華生一樣記住這樣的感覺,一輩子都處於這樣的陰影之中。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的恐嚇就是在破壞安全感。如果孩子長時間接受這種消極影響,便會從潛意識否定自己的能力會出現

自卑、內向

等負面心理,同時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到頭來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極端。

家長選擇用恐嚇的方式嚇孩子,只是因為自己懶。一時的恐嚇就可以得到好的效果,誰還想循序漸進地教育孩子呢?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2.導致認知能力出現偏差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安徽六安的一名小男孩走失了,在路邊哭泣。警察去幫忙。豈料,孩子本來還沒什麼,一聽到是警察叔叔,

反而哭得更厲害了

孩子為什麼哭的更厲害了?不是委屈的哭,而是害怕哭泣了。或許他的父母就經常拿經常來嚇唬孩子。一聽是警察就哭的更厲害了。

除了警察、護士、醫生等本來都屬於正面的任務形象,現如今卻成了

很多父母嚇唬孩子的套路

。這樣的方法也許能夠讓孩子一時聽話,但是卻讓孩子好壞不分、善惡不分。要是萬一哪一天孩子真出現什麼意外,孩子還敢去找警察幫忙嗎?

⒊性格膽小,做事沒有積極性

“不吃飯就打娃娃,看你吃不吃。”“不聽話,就讓警察來找你。”說這些話的時候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一方面,因為年紀小,不知道自己行為是否對錯。另一方面,認知和道德都處於塑性階段,是最需要講究方法的時候。

恐嚇的本質也是一種懲罰,經常用懲罰來管教孩子,不能塑造良好行為,只能引起行為的倒退。

若是一味的恐嚇孩子,是的,孩子聽話了。只是因為膽小、害怕而聽家長的話。但你知道嗎?這也讓孩子變得膽小,不僅對新事物不敢嘗試,而且整個人會變得退縮,遇到事情都會躲在別人身後,怕事又懦弱。

避開“恐嚇式”的育兒

大人經常用恐嚇式的教育,主要還是因為它“見效快”。想想看,到家已經很晚了,或者忙著要出差,覺得沒有多少時間和孩子慢慢談,所以說了一句:“好好學習,不然要你好看。”

⒈所以要想管教好孩子之前,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一百句的恐嚇,頂不過一分的耐心。

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不是立即糾正孩子的錯誤,大人最應該做的是仔細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再用極大的耐心去引導孩子,而不是想著“一招致勝、一勞永逸。”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的多、聰明的多。比起嚇唬,不如多給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等待。

只有有耐心的父母,才能等到孩子的成長,看見孩子的進步。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⒉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教育的真諦從來都不是征服,而是無條件的愛和耐心。

當孩子執拗不從時,不妨變換一個方式。

比如:孩子不肯吃飯,偶偶不吃也沒關係,可能零食吃多了。孩子不願意睡覺,先放點催眠的音樂。等等。

少用些命令式的語氣。要給孩子

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給孩子一些其他選擇的權利,減少孩子的牴觸情緒,還能讓家長運用更恰當的方式來解決分歧。

孩子不吃飯,打玩具給他看,這也是一種“恐嚇式”的教育!有危害

⒊正面引導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

不要再說,不吃飯就叫警察把你帶走,可以說,吃完飯,我們可以看會動畫片,或者下樓玩。

用正面的承諾代替負面的威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一個心理緩衝的機會。這樣他會覺得我有選擇的機會,不會因為家長的太強勢而抵抗。

這樣後,孩子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希望大人們都能跟“恐嚇式”育兒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