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小小零花錢,大大夢想家,用共贏思維,做財商教育!

歡迎來到陳華龍說財商,我是陳華龍。

好像我們經常能

在各種文章頭條中

看到,像比爾蓋茨、巴菲特這樣的富豪都會讓自己的孩子透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是不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財商就會比較高呢?我們可以透過下面這個場景為你帶來的感受,做出一個適合你的判斷。

想象一下你現在提著很多東西走進家門,你對你家的孩子說道:“寶貝,媽媽提了很多東西,你快來幫幫忙提一下。”然後你家孩子跑了過來,到你面前,兩手一伸,說:“2

0

塊。”請問,你這時候的感受會是什麼呢?

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如果你會覺得:“哇,我家孩子太棒了,太有經濟頭腦了,將來一定會是個成功人士。”那麼讓孩子透過做家務來賺取零花錢的方式,就很適合你的家庭。相反,如果在這一刻,你的想法是:“我辛辛苦苦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讓你衣食無憂健康成長,現在讓你幫我拿點東西你居然向我要錢,真是太過分了!我怎麼養出這樣的白眼狼!”那麼,做家務給零花錢的方式就不適合你和你的孩子,不要這樣做。

當然,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會對這一幕感到不舒服的人,應該是佔大多數的。

因為我們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責任感的民族,我們都會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充滿了親情關愛,而不是開口閉口都是錢的

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可是,

為什麼做家務給零花錢就會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呢?

心理學家透過大量的研究發現,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會遵守兩種不同的行為規範。第一種叫利益規範,簡單說就是用錢解決問題。

比如你去一家餐館吃飯,服務員和廚師跟你非親非故,為什麼要為你服務給你做飯呢?因為你付了錢嘛。這就是利益規範。而另一種叫人情規範,透過人情世故來解決問題。

比如你去自己丈母孃家吃飯,丈母孃忙前忙後,自己掏錢買了一堆豐盛的食材,做了一桌子各色美食招待你飽餐一頓,卻不收你一分錢,這就是遵循人情規範的模式。如果這時候你對你丈母孃說:“媽,你做的這頓飯真的太好吃了,比五星級酒店做的都好,我決定按照五星級酒店雙倍的價格支付這頓飯的飯錢,請務必要收下。”我想,你收穫的不會是丈母孃的感激,而是直接被掃地出門了吧?

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與此同時,心理學家們還發現,當使用利益規範替代人情規範來處理人際關係時,雙方將很難退回到人情規範之中。

比如,你在樓道里搬重物,你的鄰居看到了,主動過來幫忙,這時候你們之間遵循的是人情規範,透過鄰里之情互幫互助。但是如果這時候你對你的鄰居說,幫我搬一下,我願意支付2

0

元作為酬勞。你的鄰居可能依然願意幫你的忙,但是這時候你們之間就進入了利益規範的模式中。然後下一次,又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的鄰居依然幫你的忙,他就會期待你也付給他2

0

塊錢。如果你沒付,他就會覺得你不遵守規則,而不會再認為鄰里之間幫個忙不應該支付報酬。

這就是利益規範代替了人情規範以後,無法退回到人情規範的現象。

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所以,當我們用做家務給錢的方式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把家庭當中的勞動分工用利益規範的方式去理解和實施,這就難怪我們要求孩子幫忙的時候,孩子會索要相應的報酬了。那麼,

如果你已經

採用做家務給錢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又怎麼退回到一開始的狀態呢?

幸好,孩子的可塑性比大人強很多,在這裡我分享一個成功扭轉孩子行為模式的案例,供你參考。

有位媽媽也遇到找孩子幫忙,孩子卻伸手要錢的情況,她心中覺得不舒服,但是並沒有當面批評孩子,而是等孩子睡著了以後,寫了一張紙條,放在孩子的床頭。孩子第二天起床後,看到了紙條上的內容,上面寫著:“媽媽幫寶寶做飯,0元;媽媽幫寶寶洗衣服,0元;媽媽陪寶寶閱讀,0元;媽媽帶寶寶出去玩,0元;等等等等……”孩子看完以後,哭著抱住媽媽,對媽媽說:“媽媽,是我不對,你為我做了這麼多從來沒向我要過錢,我不該做一點事情就向你要錢的,我再不會了。”這位媽媽的做法,是不是非常棒啊?

做家務給孩子錢?這後果你不想要

當然,你可能也會有些疑惑,

我一直提倡的定期定額給孩子發零花錢,是屬於利益規範呢還是屬於人情規範呢?這樣做

不會讓孩子不勞而獲養成錯誤的價值觀

下一篇分享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培養出懂共贏的高財商寶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