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孩子沉迷手機是“精神病”

“我只是玩手機而已,我沒病,我沒有心理問題!”

為什麼說孩子沉迷手機是“精神病”

圖片源於網路

你我身邊的“問題兒童”

朋友告訴我,在他們的小區,有這麼一個問題兒童。暫時叫這個孩子為小A吧。小A今年15歲,正在上初中,但是他經常逃課,或者乾脆就不去上學。小A玩手機就像是上癮了一樣,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玩到深夜兩三點了,還在玩。小A的父母怎麼勸說都沒用。小A的媽媽一氣之下,搶走了A君的手機。

小A竟然對媽媽大打出手,把媽媽打得鼻青臉腫。

A君的爸爸對此很是生氣,但是小A就是軟硬不吃。不讓小A玩手機就要承受他的怒火。玩不到手機的小A多次

揚言要自殺

。父母對此既無奈又痛苦。每次有其他人來到家裡,小A第一時間上樓關門,

拒絕和任何人交流

。父母提議帶小A去看心理諮詢師,小A不但強烈反抗,甚至於對父母惡語相向。小A只要不玩手機,其他就還好,要是一玩手機,就跟著了魔一樣。誰都不能去動他的手機,否則指不定他會做出什麼事來。父母沒轍了,只能由著小A不去上學,在家玩手機。而有時候,

當遊戲打輸了的時候,小A還會對著他媽媽發火,甚至砸東西。

這家人被這個孩子鬧得雞犬不寧。

“好端端的孩子,魂怎麼就被手機吸走了啊!“這樣的孩子,相信大家或多多少都在身邊見到過。21世紀以來,智慧手機如同烈火蔓延一般,迅速席捲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在智慧手機上所承載的軟體日新月異,功能日趨便捷強大。現在基本上人手一個手機。

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工作,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元件。

毫不誇張地說,21世紀10年代開始,人類就成為了”手機的奴隸“。比起成年人,出生在00年之後的孩子們在更小的年齡接觸到了手機,也更快地接觸到了手機裡面那個光怪陸離的神奇世界。對手機的使用,成為了21世紀的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個議題。而如何使用手機,則成為了一直在討論和聚焦的社會熱點。

青少年手機成癮的新聞十分常見,因為手機導致家庭關係破裂,乃至孩子以死相逼的事故同樣屢見不鮮。

“手機成癮”是個偽命題

在智慧手機尚未普及之前,“手機成癮“不存在。

那個時候,人們更多地談及”網路成癮“、”遊戲成癮“。不少當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但是,實際上,從最根本上來說,這一類“電子海L因”其實並沒有那種“成癮機制”。當我們在探究一個成癮內容物的時候,我們需要分析這個事物本身對身體的依賴性,對身體的破壞性,使用時的需求遞增效應是否超過普通事物,是否具有泛適性,是否存在戒斷反應,戒斷反應的表現。

酒精成癮,在於存在這一種名為酒精的物質,可以讓人的身體產生依賴性。所以不管是白酒,啤酒,紅酒,雞尾酒,都能讓人酒精成癮。在dsm5上則稱之為;物質濫用。通俗來說便是,過量地使用了某種東西。同樣的道理,尼古丁成癮,是菸民戒菸難的根本原因。香菸裡面蘊含尼古丁,尼古丁會傷害肺部,容易誘發肺癌。當然,更不用說,那些令人嘆之色變的D品,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存在著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可以切切實實地對人體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透過該物質,直接作用於身體器官之中,或急性,或慢性。

物質濫用的本質在於存在著一個被濫用的物質,而手機成癮並不存在著這樣一個物質。

為什麼說孩子沉迷手機是“精神病”

圖片來源網路

有的朋友會說,悥師,那麼賭癮、抽獎癮、購物癮這些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些所謂的“癮”更類似於我們常說的“癖好”,而非是心理學和醫學上定義的生物性質的成癮。

因為不存在一種具體的物質足以作用於人體,但是的確讓人產生了某種奇特的依賴性。但是,當我們仔細剖析這背後的原理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些內容物的背後,都是一種精神心理運動產生的強迫症。這是一種被迫的感覺,人們會認為自己是被“某種力量“推動著去做這些事情,哪怕自己下定了決心了,還是會無法戰勝他們,所以一言蔽之,既統稱為:上癮。但是實際上,這種上癮,它並沒有一個切實可靠的物質作為中介。這一類的”上癮“,是

一種我者的主體性被體驗為他者感的一種錯亂。

手機成癮,更多地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我們在玩手機的時候,並不存在一個具體的物質對我們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手機,更多的是一種媒介物,一種承載了客觀世界的主觀對映,而且是被進行了多次加工之後的存在物。我們並沒有對手機這個現實中的物質實在上癮,因為那不過是一個金屬殼子加上一大堆電線路。而且,比起酒精成癮,尼古丁成癮的單向性,手機所引發的”成癮“不具備單向特質。

每一個“手機成”個體都是不同的。

這就使得這個概念本身就遭受了挑戰。

沉迷手機是不是心理問題

透過論述我們知道了,“手機成癮”是個偽命題,那麼,沉迷手機是不是心理問題呢?捫心自問一下,你一天玩手機的時間有沒有超過6小時,你是不是通勤路上在使用手機,是不是上廁所的時候也會使用手機,是不是坐著沒事的時候也會玩一下手機?所以,你是不是也和我們在談的這個小A一樣會頻繁使用手機?(包括現在你在看我的文章,你也在使用手機) 那麼我們覺得小A心理有問題,那麼你呢?

為什麼你覺得你自己心理就沒有問題?

我們注意到,小A在使用手機上是一種缺乏自制力的,而且是存在強烈對抗性的。

小A把自己的獨立存在的本質寄生在了手機上,而手機上具體的某個體驗成為了小A主體的一部分。失去手機之後的小A為了維持自身主體的完整性,所以採取了極端的行為。

我們不會因為玩不到手機而不加節制地折磨自己,更不會因為玩不到手機而不加節制地毆打自己的母親。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A是有問題的。

那麼,小A是哪種心理疾病呢?不讓小A玩手機,小A會煩躁,會焦慮,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小A得知無法玩手機之後,會抑鬱,會難受,會感到空虛。小A每天晚上玩手機玩到深夜,意識模糊的情況下將現實理解為遊戲世界,但是清醒後就不再這麼認為。小A認為自己不受控制地玩手機。小A覺得自己沒有病。那麼小A是不是有病呢?

剝離手機這個屬性,或者替換成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立。比如,收集卡片成癮,比如偷竊成癮,比如暴力破壞成癮等等。而且,

小A從始至終,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沒有病。

為什麼說孩子沉迷手機是“精神病”

圖片來源網路

我們這個時代的難題

一般而言,小A的家庭教育系統肯定存在某種問題,但是事到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小A 已經完全拒絕和任何人進行交流。心理諮詢師為遵守倫理準則,不得在諮詢室以外的場所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學校老師需要處理班級事務,而不是將所有精力集中到一個學生身上。家長對此儘管無可奈何,但親戚朋友們也無法提供任何幫助。

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小A毆打母親,以及輕生這個既定事實。就算小A事後會道歉,會內疚,但是在那個當下,他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是得不到保障的。這是非常可怕的危機事件。因為一時的衝動,所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生命的流逝,更是對整個社會的創傷。就攻擊性這一點上,小A需要進行監護式治療。這個場所就是精神科醫院。

因為小A存在不自知,存在過度濫用手機,存在對父母的強烈攻擊性,存在自我毀滅傾向,存在反社會傾向,所以需要進行住院治療。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心理問題之一。也是當下,我們所有心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創傷難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預防勝於治療的口號震天作響。可是,面對這些既成的客觀事實,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能怎麼做?

——2021。12。13《21世紀心理學: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