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先修口,做事先做人

修身先修口,做事先做人

修身先修口,做事先做人

《易經》有言:“言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說話辦事,是立身處世的關鍵。

不可無知,更不可掉以輕心。

修身,先修口

修身要先守住口,說話的方式,反映一個人的修養。

《菜根譚》講:“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君子所以寧默毋躁。”

意思是,十句話中有九句正確,別人不一定覺得你厲害;只要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卻會立刻被人指責。

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些人就是守不住口,好打聽別人私事,好議論別人是非。

口頭上興風作浪,舌尖上顛倒黑白。

又或者好大喜功、愛吹牛,喜歡把小事吹成大事。

趙括紙上談兵、馬謖大言失守街亭、魏晉名士的清談誤國,都是嘴上的過失。

聰明人寧可嘴拙一些,保持沉默,也不要話多。

修身先修口,做事先做人

《小窗幽記》有言:“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喜歡到處傳話的人,不能把心事傾訴給他;

喜歡議論是非的人,不能把大事託付給他。

佛家講,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都是“口業”。

惡口,就是用惡毒的語言去攻擊他人,對他人造成傷害。

妄言,就是信口胡說,沒有事實根據,說話不負責任。

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專講好聽的話來蠱惑人心,矇騙他人。

兩舌,就是搬弄是非,背後說人壞話,或挑撥生事,或損害他人名聲。

人這一生,只用一兩年時間就能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幾十年才能管住嘴。

無論什麼時候,一定要點到即止:

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做事,先做人

做事要先會做人,人格的厚度,決定了做事的空間。

古人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他自身的品德。

人品好了做人不難,做人通達了做事不難。

人品不過關,能力再強也沒用。

荀子曰:“士不信而多有知能,譬之其豺狼也。”

一個道德敗壞的能人,反而會像豺狼一樣危險。

修身先修口,做事先做人

古時候有位老師父,要為自己找一個接班人。

他叫來兩個得意門生,給他們每人一袋稻穀。

老師說:“給你們一年時間,誰最終收穫的稻穀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春去秋來,一年的時間轉眼過去。

大徒弟滿載而歸,二徒弟卻顆粒無收。

誰知,老師竟宣佈由二徒弟來做自己的接班人。

大徒弟不服氣,老師一語道破玄機:“我給你們的稻穀,都是煮過的,根本就無法播種。

你雖有了收穫,卻失了誠信。”

世事變幻無窮,唯有人品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

“人”字不過一撇一捺,寫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創造良好的環境,方能獲得各方力量的支援。

做事先做人,把握方向,守持正道,才能站得住、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