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文丨劉旭剛

按理說,好的意見應該聽、好的行為應該學、好的經驗應該用,這樣的道理並不深奧,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恰恰相反,聽不進良言,容納不進善語,漠視他人的成功經驗。由此聯想到古人“擇善而從”的箴言,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教育意義,人們應從中汲取智慧,受到啟迪。

《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後用“擇善而從”來形容採納正確的意見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自古以來,凡是不能做到“擇善而從”者,大多都是這樣的一些人。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自以為是的人。

有些人總以為自己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看問題,做事情,什麼都是正確的,往往表現為主觀、不虛心、聽不進不同意見,成了“自以為是”的人。

《荀子·榮辱》:

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意為凡是同人爭鬥的人,一定是認為自己有理,而認為別人是無理的。

有的人面對領導善意的批評教育,本應虛心接受,認真改正,由於自以為是,覺得自己的觀點和做法是正確的,認為是領導水平低、能力弱,或認為是領導故意找茬,跟自己過不去。於是,當面頂撞,暗中較勁,處處唱反調,用反功,結果是搞砸了關係,影響了團結,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有的人對同事間的善意提醒和幫助,不是以感激的心態,正視缺點,克服毛病,糾正問題,而是認為對自己的“嫉妒恨”,沒事找事,沒錯挑錯,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把他人的好心當成了“驢肝肺”。可想而知,這樣自以為是的人,怎麼能搞好人際關係、怎麼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怎麼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問題,只能會成為孤家寡人,身上的“灰塵”會越積越厚、毛病會越來越多,說不定哪天會犯悔恨終生的大錯。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唯我獨尊的人。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成語“唯我獨尊”,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現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的人,通常用來形容極端自高自大。

有的人在一個單位當個小頭頭,職位不高,但架子挺大,官氣十足,獨斷專行,總覺得“自己高明、別人不行”,容不下他人,聽不得不同意見,拍腦袋定事情,工作方法簡單粗暴。

有的人沒喝多少“墨水”,知識掌握的不多,對有些事物一知半解,可卻認為自己學問高,在他人面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常擺出“大學問家”的樣子,看不起別人,聽不進良言善語,對好的建言嗤之以鼻,對成功的經驗不屑一顧,久而久之成為“客裡空”、“花架子”,真正成了“他人不尊、自我獨尊”的人。

有的人非常自大,目中無人,看不起身邊的任何人。當別人參加競賽取得優異成績,他說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要是下點功夫會比他更好;當別人工作取得新成效,他說有什麼不好乾的,交給我去做會更有好效果;當別人成為先進典型,他說有什麼可學的,我比他做得也不差……別人都不行,就認為自己行,這樣的人很難做到擇善而從。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故步自封的人。

一些人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求創新進取,這種故步自封的人,對他人善意的規勸,通常會不以為然、無動於衷。有人提醒其要加強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回對為“都一大把年紀了,還學什麼,夠我用的就行了”。有人提醒其要努力工作,有所作為,回對為“我就這樣了,沒什麼發展了,還是讓有前途的人多幹一些吧”。有人提醒其要高標準、嚴律己,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回對為“我只要不犯大錯誤就行了,別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這些善意的提醒,對一個人獲取知識、增長才幹,勤勉奮進、幹事創業,遵規守紀、清白做人等,應該說都是很有幫助的,因其故步自封,對這些好的意見聽不進去,不能擇善而從,知識不能及時更新,工作動力不足,自律意識逐漸淡薄,退步和落伍在所難免。

擇善而從,需要戒驕戒躁。

據《荀子·宥坐》記載: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在廟中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問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人們的器具(後引申為座右銘)。”孔子說:“我聽說這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人們的器具,空著時就會傾斜,裝一半水就會端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裡面灌水吧。”他的學生往欹器裡注水,水至欹器一半時,欹器是正的;當水注滿欹器時,欹器會傾覆。孔子感慨地說:“唉,哪裡會有裝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器皿呢!”

這個典故啟示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人絕不可驕傲自滿,凡是驕傲自滿的人,總有一天會跌倒。

戒驕戒躁是擇善而從的前提,一個人無論學問再高、本事再大、成就再輝煌,都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自覺做到擇善而從,虛心接受他人中肯的意見、善意的提醒,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批評,及時打掃思想上的灰塵,克服自身的缺點毛病,防止因小病不治而釀成大病。要向先進模範學習,給自己樹立好的榜樣,從善如流,心懷善念,多行善舉。要自覺學習他人的好經驗、好做法,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需要謙虛好學。

一個人的學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唯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勇攀高峰。擇善而從,從某種意義講,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是來自於實踐中的學習,是借鑑他人智慧和經驗的絕好途徑。

正如孔子在《禮記·學記》所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說的是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事實證明,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我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革命家、政治家徐特立認為:

“一分鐘一秒種自滿,在這一分一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洩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洩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才能新增精神上新的滋養品。”

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歌德也告誡人們:

“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

所以說,我們要善於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好思想、好品德、好經驗,真正做到虛心好學,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任何方面的反映,對於所有的意見、思想毫無成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合理的就虛心接受,認真採納,讓“擇善而從”成為一種自覺。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需要自知之明。

一個人應該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正如人們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然而,有些人卻不能做到這一點,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桀驁不馴,聽不進批評意見,視善言為惡語,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直到吃了大虧、栽了大跟頭,才感到後悔莫及。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可取。

《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表述: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意在告訴人們,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瞭然於心,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有幾許價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我們大家都要學會做聰明人,用好心中的那桿秤,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自以為是、不妄自尊大、不故步自封,以“擇善而從”的胸懷,廣納箴言,博取眾長,開拓進取,奮發有為。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竹:篩風月,虛胸懷,清雅澹薄,象徵的是謙謙君子;梅:迎寒風,鬥霜雪,雪蕊冰肌,是為傲,象徵的是高潔志士。

鄭板橋曾經寫過一副對聯: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為人處世,人們要學習“竹”和“梅”,努力做到虛懷若谷、冰清玉潔、擇善而從。

編輯丨邱曼

虛懷若谷 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