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 | 兒童文學《青銅葵花》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獲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青銅葵花》,作者曹文軒老師,之前我們分享過他的《草房子》。

曹老師作為我國唯一的國際安徒生獎的獲得者,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他的《草房子》《青銅葵花》《紅瓦》等等小說,被稱為我國“成長小說”的佳作,享譽海內外。

而曹老師也因為成長小說在我國當代兒童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今天我們就分享下成長小說吧。早在17世紀的歐洲,文學家和思想家就十分關注少年兒童的成長問題。盧梭的《愛彌兒》和裴期泰洛濟的《林哈德和葛篤德》講述了就是少年兒童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大環境背景下,獲得知識,獲得成長的故事。

最早的“教育小說”也是這樣來的。其他的像我們熟悉的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以及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儘管並不是專門為兒童創作,也不刻意描寫兒童的成長經歷,但是他們筆下的主人公所經受的苦難,承受的痛苦是以前的作品中少見的。這也為後來的“成長小說”開拓了視野,提供了衍生的土壤。

到了18世紀,隨著兒童文學在歐洲的發展。“成長小說”的概念在德國產生,當時,德國是歐洲文學和思想異常活躍的地方,歌德就是那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在《少年維科之煩惱》中,他就把少年作為小說的主人翁,以少年的成長經歷為線索,開創了成長小說的先河。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曹文軒開始了自我認知的成長小說創作,併成了我國成長小說的領軍者。

在《青銅葵花》出版之後,曹文軒老師還和天天出版社一起共同設立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和青銅葵花圖畫書獎。

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大多描寫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上個世紀末的農村生活。面對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有人寫那個時代的傷痛和掙扎,力求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時代的壓抑和影響。

同樣是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曹老師刻畫的少年,卻在奮然地前行,不斷地成長,展現著少年不可阻擋的生命力。他的小說總是給人一種美感。儘管內容主要是少年在苦難中的成長,但是他並沒有刻意地描寫苦難,而是著意構建現實環境的詩情畫意。

在他的筆下,天空月亮,山川河流,蘆葦荷塘,寫的是景物,也是意象。每一物一景,無不充滿著濃情畫意。這些情景的意象化描寫,是曹文軒小說的優勢還有特色。

曹老師對象徵手法情有獨鍾,他擅長巧妙地運用象徵拓展作品的內涵。他在《青銅葵花》的創作當中,就藉助象徵抒寫了一種對苦難,對生命的哲理思考,使小說的意蘊豐富深邃。

讀完全書,我們會發現“青銅葵花”不僅僅是書中兩個主人公的名字,更是整本書精神的體現。也許大朋友會問,青銅葵花究竟在這裡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

按理說,青銅是金屬,冰冷堅硬,同時對我們來說,青銅也是古老的神秘的。曹老師在文中賦予了它一種神秘的屬性-應對苦難的創造力。

作為大麥地裡唯一不會說話的孩子,青銅很孤獨,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說,他會在別人看起來,不可能有魚的魚塘裡摸魚,卻每一次都有收穫。他還常常鑽進蘆葦蕩,一拍手,就會有十幾只大麥地人從來沒有見過的鳥,從蘆葦叢裡飛起來。在他頭上盤旋一陣以後才落入水泊中。

諸如此類的行為,都讓他被人視為異類。可就是這樣一個怪小孩,為了能夠讓妹妹在演出當天有裝飾,就把敲碎的冰凌,用蘆葦管吹成一個一個的冰鑽石,做成冰項鍊。演出太上,項鍊美麗純淨,神秘華貴的亮光,震住了所有在場的人。

家裡晚上舍不得點油燈,青銅就去蘆葦蕩捉又大又亮的螢火蟲,把它們裝在金燦燦的南瓜花裡,上百隻螢火蟲,不僅照亮了漆黑的房間,也照亮了葵花驚喜的笑容。破舊的屋子裡沒有裝飾,他就把摘下來的蘆葉,折成小船用線串在一起,一串一串地掛在家門口,風一吹,數十隻蘆葉船在風中飄動著,路過的人看見都會停下腳步欣賞一番。

面對生活中接二連三的問題,有人會束手無策,可是青銅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一一化解。殘疾和貧窮並不能讓他低頭,反而培養了他直麵人生的勇氣和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曹老師也借青銅這個人物身上的那種神秘的創造力,將作品提升到一個高度。

如果說青銅身上有一種堅韌的體質,那麼葵花就透著一股人性向往的溫柔。葵花就像父親給她取的名字一樣,積極樂觀,執著向陽,代表著美好和希望。這種希望不是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陽,更像是生長在牆縫裡的花兒,在逆境中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葵花三歲就死了母親,七歲又沒有了父親,小小的年紀不但沒有被擊垮,反而讓她從一個愛哭鬼成長成一個堅強、獨立又懂事的女孩。所以,她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故意考低分數,想借機輟學。為了湊奶奶的醫藥費,偷偷跑去揀銀杏“掙大錢”。

青銅不能上學,她省下買發繩的錢來買鉛筆和本子,一遍又一遍的教啞巴哥哥寫字。即便命運無常,但是在葵花身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那一顆超越了苦難,澄澈透明的心。

青銅作為一個孤獨的啞巴,因為葵花的出現,有了玩伴,也有了懂他的人。他們會在雨天故意跌倒,滿身的泥水讓他們覺得快樂不已,他們會在空曠的田野上挖野菜,坐一會兒躺一會兒,悠閒自在。

似乎是葵花的到來,讓青銅不再孤單。可是實際上,父母過早離世的葵花渴望溫暖,是青銅的付出與陪伴,一步一步地驅散了葵花心裡的陰霾,所以當青銅和葵花相互依靠,彼此成長的時候,就代表了人們對於苦難的從容接納,以及不會被苦難所壓垮的美好。

同樣是描些苦難,在高爾基的《童年》裡,人民流離失所,兒童無錢上學,流落街頭,偷竊甚至成了第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了。所以高爾基想在“充滿種種畜生般壞事的土壤上”,尋找一種像外祖母一般的良善品質去改造社會。

整部作品就像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但曹老師筆下的大麥地,卻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那就是人面對苦難的優雅風度。在這裡,人們似乎對於苦難並沒有恐懼,反而將生活過出了一種悠然自得的“愜意”。

青銅一家為了賺錢補貼家用,齊心協力編織了一百零一雙蘆花鞋。這種用混合著蘆花的稻草編成的鞋子,不僅結實暖和,而且在陽光的照射下,還會閃著銀色的光芒。哪怕不穿蘆花鞋的人也會忍不住看上一眼。

儘管青銅家很窮,但總是把葵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會把採來的花插在她的小辮上,還會用伴著明礬的風仙花泥,給她染紅指甲。家裡的房子被洪水沖垮了,青銅和葵花卻能在廢墟當中,快樂地追逐一條魚,還會從水裡撈出碗,鍋和鞋子,不時地發出陣陣的驚喜的叫聲,就像是找到了寶藏,他們將廢墟變成了一處遊樂場。

曹老師用這些情節告訴我們,表現苦難未必要刀刀刺骨,如果能像青銅和葵花,將苦難的生活披上一層美的紗衣,那麼就超越了苦難,也超越了生活。

就像序言中寫的,描寫戰亂的時候,並非要把鏡頭對準硝煙的戰場和兒童殘缺的肢體。相反,把鏡頭推向穿越火區的青年婦女,她在廢墟中艱難地朝法庭走去,為的是辦理離婚手續,好讓自己和心上人開始正常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青銅葵花》就是將主人公的名字湊在了一起,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書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葵花的父親,曾經做了一個青銅葵花的雕塑,作為一座城市的地標性雕塑。

青銅葵花其實代表了一個區域的精神或者說整本書的精神。它象徵那裡的人們在苦難面前所呈現的精神面貌以及態度。

在大饑荒中,大麥地村長告訴村民,要把腰桿挺直了挺成一棵樹。青銅的奶奶,哪怕拄著拐,每天也要去河邊用清水洗臉。一頭銀髮始終被她梳得一絲不亂。

青銅一家雖穿著補丁衣服,但永遠乾淨齊整。這種面對苦難的氣定神閒和從容不迫的氣魄。正是曹老師所推崇的優雅風度。他希望人們無論在多大的苦難面前。能時刻保持著人的尊嚴和美麗。

除了在苦難上有獨到的見解,曹老師還認為,美的力量不亞於知識和思想,所以他的寫作風格一直以唯美著稱,他十分注重修辭練句,在詞藻上精雕細琢,也會注重形式的華麗與對稱,在結構上達到一種勻稱感。

比如他在描寫陽光時,會出現層次的變化。一開始,太陽像一隻金色的輪子,陽光嘩啦啦地洩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頓時變得金光燦爛。天上有輪大太陽,地上有無數的小太陽。這種用比喻、擬人寫出的太陽和葵花田有聲音、有顏色、有情感,展示了一幅美輪美奐的風景畫。

父子倆在等待回家時,陽光又有了變化,太陽在一寸一寸地沉入河水,西邊天空是一片玫紅色。覓食歸來的鳥,正在霞光裡飛翔。優美的影子,彷彿是剪出的剪紙。這種用風景營造出的優美和諧的意境,預示著青銅一家的生活,正向著光明發展。

當他們回家時,一船茅草在陽光下像一船金子華貴的亮光,映得岸上觀望的人臉也成了金色。這時陽光對氛圍的營造達到了高潮。辛苦後的收穫讓人們沉浸在喜悅中,這種喜悅透過陽光營造出來。美在陽光裡一點點擴散。在這裡,茅草的美襯托的不僅是茅草的價值,還有人們在苦難中,沒有被磨滅的閃著光芒的心靈。

如果說成長是需要告別的,那麼告別也意味著成長。《青銅葵花》就像《城南舊事》一直講著告別的故事。跟家裡的牛、奶奶、葵花告別。如果說青銅面對前兩次告別還能控制自己,那當父母故意支開他送走葵花,則導致他心裡的崩潰。

青銅父母的做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每錯誤處理一次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告別,都是在孩子的心上開一槍。

著名教育學家凱洛夫曾經說,告別是孩子成長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理解並且認可孩子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有時候,看似是我們在教育孩子,其實是我們在不斷地面對內在的自己。而正確處理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情緒,既是孩子也是家長的一次成長。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獲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眾號:趙君。寫作不只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