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在心理上實現分離

有一種冷,叫作奶奶說我冷。有一種餓,叫作奶奶說我餓。

父母與孩子在心理上實現分離

這話放在我家裡,簡直就是原創。因為我家婆婆就是這樣的,一切以孫女為中心。感覺我這當媽的,自己都懷疑是不是親孃。

“丫丫,今天吃了幾個饅頭呀?怎麼吃得那麼少?”

“不行,外邊冷,得穿上外套。”

……

每一份叮嚀背後10000%都是關心,都飽含著滿滿的愛,只是這樣的愛,也會夾雜著束縛,讓孩子分不清是不是自己的感受,該不該有自己的感受。

其實,何止是我家婆婆這樣“干涉”孩子的感受,為人父母,只要不懂得與孩子實現心理上的分離,隨時都會出現事發現場,無論孩子大小。

生活中看到很多媽寶男,就像《都挺好》裡面的老二蘇明成,自己沒有主見,甚至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

我們在不恥這個巨嬰啃老行為的同時,是不是也要看一看蘇明成的媽媽做了什麼呢?

父母與孩子在心理上實現分離

孩子不能跟父母分離,或者說,父母不能跟孩子分離,雙方就會“纏繞“在一起。

因為無法實現課題分離,原本屬於媽媽和孩子兩個人分別完成的人生課題,交織在一起,沒了邊界感,失了責任心。

不能分離,還會影響到各種關係,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裡提到了“婆媳關係錯位”,就是父母與孩子課題不分離所導致的家庭問題。

為何會形容婆媳是天敵?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兒子(老公)沒有跟原生家庭、跟父母實現心理上的分離。在生活中,父母為了孩子活著,孩子為了父母活著,以致於誰都沒有真正地活著。

父母不能與孩子實現分離,他們就沒法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無法體會真正存在的感覺。

我完全理解婆婆對我們一家人的照顧和背後偉大的母愛,但那份愛裡,唯獨看不到她自己。她經典的一句話:“孩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實現分離,就是作為自己而存在,雙方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冷不冷,孩子自己知道,如何經營夫妻關係,那是屬於小兩口自己的問題,父母把感受和體驗還給孩子,不要再替孩子“活”。

希望我們這一代父母,能夠逃出“孩子就是我的全部”這個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