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如何給孩子制定規則呢?(3)

前天我們一起分享瞭如何跟孩子一起定規則、籤協議,今天我們來分享如何嚴格執行規則,讓孩子說到做到。

1. 堅守底線,敢於對孩子說“不”。

在給孩子定規則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有反抗或者耍賴的時候,為了守住自己的底線,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對孩子說“不”。不過,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選擇不同的方式和態度。1歲之前,我們對孩子說“不”需要更多的溫柔;1歲之後,我們對孩子說“不”就需要更多的堅定。不過,溫柔和堅定這兩者之間的度,也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需要父母自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齡”制宜。總的來說,我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把握好這兩個要點:第一,把“不能做”的事情範圍儘可能縮小,最好是縮小到絕對不能做的範圍。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否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涉及做人的原則和底線。比如,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不禮貌的舉動不能有,不能損壞別人的或公共的財物,不能偷搶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能用暴力故意傷害別人,不能在馬路上亂跑,不能在深水邊戲水,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等等。第二,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說了“不”就一定要執行。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但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並不禁止孩子的行為,孩子仍然會繼續做我們不允許做的事情。既然說了“不”,一般情況下我們就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親身感受到父母的堅決,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還無法接受大人的說教。但我們又需要在這個階段慢慢學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逐漸體會到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行為是需要學會放棄的。在我姐姐家孩子一歲前看過的繪本中,有一本《大衛,不可以》是他最喜歡的。如果我們把很多繪本放在一起讓他自己選,每一次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本。從出生4、5個月到1歲這個階段,我已經不記得給他看過多少次,有時候一天之內就會看好幾遍。在這本書裡,畫面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而為數不多的文字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大概就是一個“不”字了。當他看畫面的時候,我們都會讀相應的文字給他聽。雖然孩子無法把畫面上的事情跟大人讀給他聽的文字聯絡起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利用這個繪本里的對話和場景,既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說“不”,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慢慢學會如何放棄、如何停止,給他的規則意識逐漸播下一粒又一粒的種子。總有那麼一天,這些種子就會開始生根發芽。

2. 把行為跟後果相關聯,“吃一塹”才能“長一智”。

在執行規則的時候,如果把違反規則的行為與相應的懲罰後果直接進行關聯,那麼就可以讓孩子敬畏規則,即使偶爾違反了,也可以透過這樣的後果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不過,我們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第一,要提前溝通。為了讓一項懲罰措施更有效,我們要在一開始就把後果講清楚。懲罰的措施和後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脅的效果。在定規則時,如果父母提前同孩子進行了充分溝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違反了規則會有什麼後果等,無形中就會增加一道心理防線,抵禦隨便違反規則的衝動。第二,要立即執行。對於違反規則而言,立即執行相應的後果是確保懲罰有效的關鍵。一般來說,如果孩子一旦違反規則後,立刻就能體驗到相應的後果,那麼他對這件事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今後就不容易出現我們常常說的“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情況。第三,要保持一致。說好的規則和後果,一旦孩子違反了,每次都必須按照相應的後果進行懲罰,把行為跟後果進行關聯。這裡說的保持一致,既包括時間上的一致,即“今天這樣,明天還是這樣”;還包括家庭成員的一致,即“爸爸媽媽是這樣,爺爺奶奶也要這樣”。第四,後果要合理。違反規則的後果,既要符合邏輯,又要輕重適當,同時還要適合孩子的年齡階段。也就是說,後果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比如,孩子在外面多玩了十分鐘,我們就不要出手太重,如果給孩子來個“兩個星期都不能出去玩”的懲罰後果,那就太嚴厲了,顯得極不合理,頂多來個“剝奪孩子當天看電視或玩遊戲的權利”就差不多了。相反,如果孩子拒絕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我們來個“五分鐘不能玩玩具”的懲罰後果,就顯得太輕了,可以來個“必須收拾好這個玩具才能玩別的玩具”這樣的後果。

3. 暫停不當行為,給雙方一個緩衝期。

在執行規則時,當孩子出現一些比較激烈的反抗或不配合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採取暫停的方式,來給雙方一個緩衝期,以免親子衝突進一步升級,最後也達不到繼續嚴格執行規則的目的。這裡,我為大家總結幾種暫停的方式,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第一,父母陪孩子留在同一個房間裡。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即使暫停的時間很短,一旦父母離開房間就會讓他們產生分離焦慮。因此,父母陪孩子留在一個房間,或者讓孩子待在父母的視線之內,是比較好的做法,比如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把孩子帶到房間的一個角落,把孩子放在兒童帳篷或圍欄裡,等等。第二,讓孩子坐在“安靜椅”上。父母可以在家裡為孩子專門準備一把“安靜椅”,只要當孩子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時,就讓他及時中斷正在做的事情,回到自己的“安靜椅”上認真反思。這個做法比較適合兩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和孩子既可以繼續留在同一個房間,也可以暫時離開房間,讓孩子單獨待一段時間。第三,父母暫時離開房間,讓孩子一個人反思。對於兩歲以上的孩子,當出現不當行為時,我們可以直接指出孩子的行為有哪些不當,然後馬上離開房間,既給自己一段平復情緒的時間,也給孩子一次反思不當行為的機會。第四,把孩子暫時帶離到另一個房間或空間。當三歲以上的孩子違反某些規則時,這個方法比較管用,我們可以暫時把孩子帶到他自己的房間或者陽臺等獨立的空間,必要時可以把房門關上,明確告訴孩子,讓他一個人在這個空間裡好好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當他反思結束並願意改正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再讓他開啟房門來給爸爸媽媽道歉,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採用哪種暫停方式,我們需要把握好一個原則,那就是:孩子年齡越小,暫停的時間越短。當然,我們別忘了,暫停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孩子繼續執行規則,所以暫停結束後就需要督促孩子做出適當的行為。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主要講的就是父母如何嚴格執行已經定好的規則,既要堅持住底線,又要把孩子的行為跟後果關聯,迫不得已時還可以採用暫停法來讓孩子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