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

平日裡跟小區裡一些爸爸媽媽聊天的時候,總會談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而且幾乎都會說孩子吃硬不吃軟,“原本好聲好氣地教他,但總是不肯聽,非得我發火了,才會乖乖聽話……”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圖/ 來源網路,侵權刪

但溫和型父母真的管不了孩子嗎?其實不然。

當我們煩惱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父母大發脾氣才肯乖乖按照指令做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①孩子不聽話?是什麼情形下的不聽話?

②每次只有發火才會按照指令做?存疑。真的是“每一次”都只有發火了才會乖嗎?

③乖乖按照指令做?這個“指令”是什麼?父母們能確保這個指令就一定是合情合理的嗎?

而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伊麗莎白·克拉裡在其著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也針對上述三點給出過一張“解決問題計劃表”,推薦給大家: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來,下面我們具體一個個看:

一、界定具體問題

其實我明白,有時候父母們對外界評價孩子“不聽話”時,也許只是想要指出一種現象的普遍性,因而沒有把場景具體化。但我想指出的是,

有太多父母正因為沒有把場景具體化,僅憑自己的模糊印象,就把孩子定性為“不聽話”、“不禮貌”、“不懂事”等,才使得問題無法得到對症下藥的解決。

試想對不聽話但又說不通哪裡不聽話的孩子,要怎麼處理?那句“你要乖,怎麼能這麼不聽話呢”並不萬能,有時候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才會屢屢冒犯不會改正。

所以,

要解決孩子“不聽話”的頑皮,我們得明確具體場景下的具體行為,然後一個個攻破。

比如孩子是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多次教他學會分享都學不來,還是讓孩子先吃飯再看電視,卻眼盯盯著電視不願挪身?這兩個背景下的孩子都可以籠統地稱作“不聽話”,但顯然解決辦法有差異,前者如果是家裡的玩具本身就很少,孩子又天性愛玩才會爭搶,那麼再適量添置一些玩具就好,後者則可以事前跟孩子共同約定看電視的時間表並嚴格執行,到了某個時間就要關掉電視,即使爸爸媽媽們自己有想看的電視劇也不行等等。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裡就有一個關於“界定問題”的練習,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看看↓↓↓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二、記錄行為資料

人們感知到的總比事實上發生的要嚴重和頻繁。當孩子有好幾次做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時,父母會習慣性地做出“不聽話”的評價。但問題是,給孩子定性根本無濟於事,反而容易激化親子間的矛盾。其實

父母們不妨做個有心人,記錄孩子不聽話的次數、觀察孩子每一次“不聽話”時的程度輕重,以及偶爾聽話的那天具體是哪個環節發生變化了,才讓孩子乖乖聽話。記錄這些資訊能便於我們更快準地找到突破口。

拿我女兒妞妞舉例,一年級那年暑假,她特別喜歡模擬蛋糕店的服務員,把紙牌放到消毒櫃的一層橫欄上,有“顧客”要買“麵包”,就用夾子夾一張紙牌出來,再忙碌著包裝結賬。但這樣做很容易把消毒好了的餐具弄髒,有一次妞妞還因為消毒櫃剛消毒完沒多久,拿出餐具的時候把手燙傷了。我和老公阻止了她一次又一次,可她“老是”不聽話。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圖/ 來源網路,侵權刪

後來我特意記錄了妞妞玩這個模擬遊戲的時間、頻率等,發現她經常是在我和她爸爸工作日的白天玩,週六日就不玩了,但有一次我為了跟好久沒回來的閨蜜聚會,週五休假在家,妞妞也不玩。而且其實妞妞除了這個模擬遊戲外,其他事情一直都做得很好很乖,她並不是“老是”不聽話的小孩。透過這個觀察記錄,我也明白了妞妞就是一個人在家沒什麼娛樂活動,又沒人陪她玩才會那麼執拗得要玩那些不講衛生的遊戲,而且多少也有點想要引起爸爸媽媽關注的意思吧。於是我們就給妞妞報了兩個興趣班,讓她白天能夠跟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玩。後來妞妞興趣班回到家裡都光顧著向我們講班上的趣事,就再也不玩那個模擬遊戲了。

三、反省自身

對於父母的反省自身,其實包括兩方面:一是反省對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二是反省自身行為的恰當性。事實上,做一個會反省自身的父母,大概就是教出聽話小孩的捷徑吧。

好,先看第一點: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指令)就一定是合理的嗎?

武志紅之前上《奇葩大會》的時候就曾經說過,

“聽話邏輯,作為中國家庭的頭號規則,它是嚴重失衡的。

家庭作為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空間,需要確立一些規則。

好的規則,是平衡的,是父母與孩子都要遵守的。

壞的規則,是嚴重失衡,只偏向一方的。

當父母徹底相信聽話邏輯時,他們就真的會認為,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圖/ 來源網路,侵權刪

所以其實當我聽到有些家長說孩子非得等到自己發火了才會乖乖按照指令做的這個“指令”是什麼?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為人父母了,但我們也是從孩童時過來的,我們自己或多或少都曾經對父母的某些做法略有微詞。所以我們又怎麼確保自己的某個指令或要求就一定是合情合理的呢?

還是說說妞妞小時候的事。妞妞以前每次去到別人家都愛拿筆在人家牆上畫小花,為此我們沒少批評她,反覆告訴她不能弄髒了牆壁,但她總是嗯嗯嗯的滿口答應後再屢屢冒犯。我老公那時也是年輕氣盛,有次直接她外婆家裡狠狠地打了妞妞一頓屁股,也就是在那次

妞妞哭著說“老師說喜歡誰才會給誰大紅花,我只是喜歡外婆!”,我們才知道自己要求孩子“不能弄髒牆壁”本身就有主觀偏見,孩子從來不覺得自己弄髒了牆壁,而是在給自己喜歡的人畫小花罷了。所以你看,孩子世界裡的那套規則和判斷標準有時候跟大人們的完全不同

,我們批評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孩子可能也在批評我們“不懂事”哦。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圖/ 來源網路,侵權刪

來,我們再看第二點:我們要求孩子做到聽話的時候,自身的行為是否恰當呢?

我這裡說的“恰當”指的是技巧方面的問題。

孩子其實是經驗向成長的,生活教會了他什麼,他就會按照自己獲得的經驗去行事。

舉個例子,

如果父母剛開始總是不痛不癢地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後來發現孩子仍然不聽話,這才大發脾氣。那麼這個經驗就會告訴孩子,父母剛開始的幾次喊話都只是說說而已,說多了他們才會發火,出門前電視能再看多幾分鐘就看多幾分鐘,睡覺前還能聊多久就聊多久,作業能拖到什麼時候做就什麼做……

如果再加上父母每次發火後的威脅都不了了之,比如說“如果你不怎樣怎樣,我就要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卻從來都沒真正去做,孩子就更不在意父母的要求了。

因此,

父母們應當避免重複要求孩子,儘量止住孩子的拖延,“快準狠”地讓孩子做到你要求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你的堅決。

就像與其花時間在那不停地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不如我們自己走上前去關掉電視外出開始鎖門;與其寄希望於讓孩子自動自覺地熄燈睡覺,不如我們自己抽走孩子的手機,幫孩子熄燈。

另外,我們也要評估自己說出口的“威脅”有沒有可行性,自己能否說到做到?永遠不要做“狼來了”式父母。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圖/ 來源網路,侵權刪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說的上述三個方面,主要是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父母們在定性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要乾著急,或只會打罵了事。溫和型父母也大有可為:比如做到具體化-界定孩子的行為繼而對症下藥,比如做到資料化-記錄行為了解孩子“不聽話”的時間及場合背景,比如做到客觀性-反省自身評價自己要求的合理性及做出要求時的行為恰當性,等等。

當然我也很贊成美國心理學教授戴維·謝弗在其著作《社會性與人格發展》中指出的,

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主張相互影響模式的心理學者相信:(1)兒童能夠而且的確經常影響其父母,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2)我們決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父母要為孩子向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成長負全責。”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由自己負責。所謂父母,盡心盡力護住孩子走好某一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