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有到需要拼天賦的程度。事實上很多人還沒到拼方法的程度就敗下陣來,說天賦有點太早了。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我小時候是個笨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小時候啥樣。我的第一張照片是小學五年級的畢業照,穿著媽媽手工做的外套,頭髮半長不短地披散著,嬰兒肥的臉蛋圓鼓鼓的,神情嚴肅——的確不太聰明的樣子。但是和周圍其他同學差別也不大,不會讓人看一眼便懷疑:這孩子怕不是個傻子吧?

長大後知道,我笨是因為性格執拗,做事很少看大人的反應,顯得呆頭呆腦。

如果幹了壞事惹媽媽生氣,我不會躲開,而是硬頭硬腦留在原地,不求饒,也不知道哄媽媽開心,以一己之力氣得媽媽順手抄傢伙揍我。

我媽嘆著氣對我說:我生氣的時候你幹嘛不跑掉啊?傻乎乎站著幹嘛,等著捱打?

我這才知道原來媽媽生氣的時候是可以跑掉的。但我還是覺得,做了錯事掉頭跑掉……好像不太好吧?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十歲時我一個人在家看家,牛韁繩不知為何鬆開,大黃牛難得掙脫束縛,連蹦帶跳地出門撒歡。

那年頭沒有手機和電話手錶,沒辦法通知爸媽。我既沒有力量制服大黃牛讓它乖乖跟我回家,也沒有聰明到讓人給爸媽捎口信來救我,更不敢丟開牛去找爸媽——這頭大黃牛是爺爺的寶貝,過年時爺爺還特意給它吃餃子呢!萬一跑丟或被別人牽走,損失可就大了。

我哭哭啼啼地跟在大黃牛身後,跑得腿都快要斷掉了。幸虧有認識的人看到我狼狽的樣子趕緊跑去我家田裡告訴父母,媽媽急忙拿著繩子過來把韁繩套上,我這才得救。

類似這樣的事情有點多。於是我身上被蓋了個戳兒:笨孩子,死心眼。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我知道自己笨,剛上中學的時候很自卑,看誰都是高手,身懷絕技那種。

但認真上課後我發覺初中的知識也不難,考高分挺輕鬆的。以學渣成績入校,半年後班級第2名,初二期末考試年級第2名,初三可以代表學校去參加數學競賽。

沒別的辦法,就是死磕。初三一整年,我雷打不動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站在宿舍樓旁邊的路燈下背英語,背政治,背歷史。當時沒有教輔,只有課本,課本背的滾瓜爛熟也就那丁點知識。如果當時有新概念英語什麼的,那我的英語肯定不是現在這樣,想想還真有點惋惜呢!

好在,把書本學透後自然而然融會貫通,動動腦筋,難題什麼的也大抵會做。

中考體育沒考好,仍然考入縣重點高中,這一屆全校有四個人被錄取,只有我一個女生。

高中入校全校排名第184。高一結束全校第29名,高二結束全校第2名。高三不公佈名次,怕影響大家的備考狀態,但其實別人都知道自己的名次,只有我不知道——很顯然,我仍然是不知變通的死心眼。老師不公佈,我便不問,更不會找各種途徑打聽。

即便讀了大學,我仍然覺得自己很笨。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大一寒假,我去探望大姑和大姑夫。大姑不太會做飯,每次家裡有客人都是大姑父掌勺。大姑父做了一桌子菜,我面前擺著一盤蒜苗炒肉,蒜苗擺的很整齊,好像用筷子一根一根碼進盤子裡似的。

吃飯時大姑和姑父問我在大學怎麼樣,能不能適應。我們隨意閒聊幾句,大姑父笑著對我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

我吃了一驚,連忙否認:“姑父,從來沒有人說過我聰明。”

姑父笑著擺擺手:“誒~~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不是他們說的那種聰明,是真聰明。”

那是22年前的春節,表哥們去走親訪友都不在家,飯桌上只有我和大姑、大姑父。大姑父穿著深藍色的中山裝,笑容滿面,如往常一樣慈眉善目。

這麼多年過去了,每當我看到有人討論“聰明”這個字眼,總是能想起22年前的這一幕。姑父的話為我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驅使我去探究“聰明”究竟意味著什麼。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聰明,不等於有智力。

從字面上理解,聰明指一個人耳聰目明,僅此而已。大人誇獎孩子聰明,大約是指反應機敏,並不涉及智力因素。“智力”最起碼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幾個方面。智力是隱性的,聰明是顯性的。如果硬要聯絡,智力比聰明程度更深,智力對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事業很重要。

而聰明,什麼都不是。

我想,大姑父想要表達的意思大約是——你雖然不是聰明的孩子,但你的智力並不弱。這樣說也許更準確。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智力,也不等於天賦。智力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總合,天賦則是上天的禮物。如果一個人智力超群又天賦異稟,定能成為不世出的人才,比如愛因斯坦,霍金。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步先做的只能是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開始努力拼方法——方法純熟之後拼天賦。

以我寫文章的經歷為例。我從三年前開始寫文,小說,散文,隨筆和書評影評都有涉獵,約有100萬字左右。這三年時間我是靠著自己對寫作這件事本能的認知在寫,我現階段覺得文章應該怎麼寫,我就只能這麼寫。

中途也看過許多作家分享的寫作方法,看來看去只能發出這樣一句感嘆:看再多別人的傳記,能借鑑的只有別人勤勉的態度而已,方法始終是別人的,學不來。

不是學不來,而是以我當時對於寫作的認知水平,大師的方法我壓根無法透徹理解。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直到最近,我才開始嘗試學習別人更先進的寫作方法,對於大師們分享的寫作心得能有幾分體會,鑑別出哪些有可能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自己。

沒有窮盡自身的認知,沒有努力到自己認知的盡頭,別人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轉化成自己的。

相信很多領域都一樣。不努力到最後,在方法上就沒有進一步最佳化的可能。而大多數人連“努力”這最基本的一步都做不到,連“方法”都沒機會甄別和嘗試,天賦在他們的人生中壓根沒有上場的機會。

那些抱怨自己沒有天賦的人,大多都在抱怨老天為什麼不從天上掉個餡餅兒下來,正好砸在他們的腦袋上。

作為一個從小公認的笨孩子,聊一聊關於“聰明”這回事

作為普通人,比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意志力、面對挫折的能力等個人性格因素,對智力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非常關鍵。

這個世界上淺嘗輒止和懶惰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連自己本分內的事情都做不到。我們只要能做到基本的勤奮,就可以把多數人甩在身後。而在孜孜不倦把小事做完美的過程中,一些更好的契機會悄然來臨。

真正的天才,對於自己該做的事,一絲不苟,兢兢業業,透過99%的努力,最終站到拼天賦的舞臺上。

想明白這些後,我很討厭人家說我聰明——我可不是靠著聰明混世界的,我這麼努力你看不見?

我也不再輕易說別人聰明,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別人事情做得好,功課學得好,鋼琴彈得好,一定是在外人看不見的地方下了苦功夫,用“聰明”這個詞一帶而過,輕飄飄的,也太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