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說話,寶寶才會好好聽話

嬰兒一出生,無論哪對父母都會由衷地感動;

剛剛出生的嬰兒強有力地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時,父母會感動;

當他能夠自己翻身時,父母會感動;

當他能站起來、能走路、會說話的時候,父母也會感動。

然而,當孩子長大後能夠自由行動時,不管去哪兒、不管什麼東西都會伸手去拿;把梳妝檯的抽屜拉出來,把裡面的東西灑落得到處都是;不管什麼東西,只要一抓住就扔出去;把拉門弄壞···總之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看來都是些讓人頭疼的惡作劇。

等到了這一時期,父母就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要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到感動,反而會不時地冒出“不行”“不可以”這樣嚴厲的話來。

若總是被父母制止,孩子就會產生躁動、逆反的心理,原本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出現裂痕,逐漸生出各種教育問題。

從這裡開始,教育產生一個岔路口,

父母採取的不同方法將決定接下來是邁向艱難的育兒之路,還是走向輕鬆的育兒之路。

父母好好說話,寶寶才會好好聽話

教育孩子前,請先轉變為正能量的父母

“越是訓斥,孩子的表現越是反常”,我想這是所有父母都曾體驗過的狀況。

在孩子行為不當的時候,為什麼要訓斥呢?為了教導孩子?

我想,父母真正的出發點其實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希望去做事情,對於不是自己所希望的行為,就想透過訓斥來減少。

因為父母們都相信“表揚使之強化,訓斥使之削減”的道理。

但實際情況是,不想讓孩子做的事,並不會因為訓斥而減少。

比起訓斥,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被讚賞、被愛著,百分之百能讓孩子發生轉變。

某位心理學家曾說過:

“培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只要表揚就行了。吃飯時禮儀正確,就表揚;畫了畫就表揚;做家務的時候,就算稍微幫了忙,也要表揚,只要這樣就可以了。”

可以說,

人這一生都是在逃避責罰,尋求讚美中活下去的。

優缺點就像是蹺蹺板一樣的存在,不去挑剔缺點,只關注優點並讚揚它,不知不覺間優點就會增多,缺點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

為人父母,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給孩子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首先應該轉變為成熟、自省、充滿正能量的人。

父母好好說話,寶寶才會好好聽話

羅森塔爾心理實驗揭示正面暗示的效果

心理學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曾對人們的教育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和推理能力的測驗。

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

隨機選出了20%的學生

,告訴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蹟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父母好好說話,寶寶才會好好聽話

這個實驗中,老師的期望起到了關鍵作用。

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話,對那20%的學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給他們更多的信任、鼓勵和支援。

而這種期望,對於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會讓他們從心底裡覺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於是行為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父母教育孩子時,也不可小視暗示的力量。

父母好好說話,寶寶才會好好聽話

讓孩子發生改變的“5分鐘暗示法”

阿黛爾·法伯:“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父母教育孩子時,若懂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比直接的說教、講道理更有效果,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小新媽最近學習了

七田真“5分鐘暗示法

”,我強烈推薦愛心媽媽可去了解、學習、嘗試一下它。在孩子睡覺時,一邊輕撫孩子的身體使他睡眠變淺,一邊跟孩子用語言暗示,持續5分鐘左右。暗示語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組成:1

關鍵語的暗示

“雖然寶貝在睡覺,但大腦中仍有一處地方是清醒的,媽媽現在說的話寶貝可以聽到並記住哦。”

2

愛的暗示

“寶貝真是一個好孩子,性格既開朗又可愛。媽媽最喜歡你啦。”

3

一體感的暗示

“媽媽的心永遠和寶貝緊緊連在一起,所以寶貝永遠不會感到寂寞。”

4

具體的暗示

“把需要孩子改善的內容,比如上幼兒園跟老師一起玩遊戲、不尿床等等,以一個順利達成結果的方式描述出來,一定要用完成時態結尾。例如:“寶貝3歲了,已經是姐姐了,更加敢於參加幼兒園的遊戲了,媽媽真為你感到開心。”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可在適當的時候,用正面的話語暗示他,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經意間形成美好的品質。

其實教育就是這樣,越是不動聲色,越是會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孩子深刻的影響。

現在,就寫下兩三個你對孩子的期待吧!晚間睡覺時在他的耳邊呢喃,一定會收穫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