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和尚莫說光,見到癩子莫說瘡,這個名言是怎麼被引起的呢?

“見到和尚莫說光,見到癩子莫說瘡”。說的是說話要得體,不掲人短,口下留德。北宋宋真宗時期,寇準與丁謂同朝為相,寇為正,丁為副。一天,二人工作之餘,一起用餐。冦準鬍鬚很長,粘了粒米飯在上面。出於好意,也源於尊重,丁謂幫冦準拂去了這粒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最著名的米飯。冦準呢?不但不領情,反而當眾怒斥挖苦丁謂,說,你見過替人溜鬚的宰相嗎?丁謂的熱臉貼了個冷屁股,至今也和溜鬚拍馬這個貶義成語連在一起。丁謂也不是凡人,自幼聰慧,天縱英才,有“巨儒”之稱。當眾被寇準羞辱,仇恨的種子在丁謂心中紮下了根。後來,丁謂抓住機會,報了一話之仇。冦準遭貶謫流放,或多或少與丁謂有些關聯。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有一種陋習,習慣於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人和事,習慣於用最高標準去要求別人。有的作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時,總是用學習最好的孩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什麼辦法都使上了,榜樣激勵、苦口婆心、正話反說、挖苦諷刺,諸如此類,讓孩子是不勝其煩。有的當領導的,總把下級當三歲小孩來看,評價走極瑞,要求碎片化,處在權力光環效應中,連真話假話都分辨不清,更談不上識人選人用人了。還有的老師,看一下參考書、或者標準答案,自己也末認真思考,好好消化,就去給學生大講特講。學生弄不明白,老師發威了,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都做不來。也許就是因為老師的這一句話,這個孩子的一生都葬送了。其實,認真想一想,如果不著參考書和標準答案,老師也未必能把題解出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教師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參加教材教法考試,有一半左右的不及格,甚至包括少部分校長、主任、骨幹教師。人性的弱點中,心理上傾向於發現漏詞,拈過拿錯,所以,許多人看到的人和事,除自己外,很少有滿意的,於是,唾沫棒子齊飛,所到之處,寸草不留。

中國山水畫,有種技法,叫做留白。也就是在畫面上講究疏密有致,留有空白,留給賞畫之人以想象、發揮和再創作的空間。民國時代,學術巨擘傅期年讀書時是學霸,教書時是大家。有一次,在公開場合與朋友們一起探討學術問題,他不露聲色,將大家公認的最難的問題(儘管他心中有最圓滿的答案)留給自己的學生來完成。學生攻克了難題,欣喜若狂,連大師都無法完成的難題,竟然被自己攻克了,自信心大增。傅斯年將精彩留給了學生,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著名的教育名言。

畫畫可以留白,教育可以留白,我們說話為什麼不可以留點白,積點口德呢?我們批判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建設,而不是打倒。如果不能建設,還是免開尊口吧,免得既損他人,又不利已。弄得不好,還會反彈到自己頭上,撞一個包,影響美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