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這是一篇真實案例的分享貼,將我學過的育兒理念用到了實際當中,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此整理分享出來。

雖是小事,可若處理方式不對(如文末),也會對孩子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上週五,接女兒放學的時候,她沒有像以往那樣笑嘻嘻地叫著“媽媽”跑向我,而是垂著頭,慢悠悠地走到我身邊。

我接過她背上十幾斤重的書包,低頭問她:“玥玥,怎麼了?”

她沒說話,不過藉著路燈我看到了她眼裡淚光閃閃的。

我沒繼續問,而是牽著她的手,陪她一起往家走。

(一)沉住氣:瞭解情況為先,同理情緒為重

我陪著女兒往前走,不追問她為什麼,靜靜地等著她說話。

過了兩分鐘,她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和劉同學玩兒了!”

我一聽,原來是和同學鬧矛盾了。

既然孩子開口了,那便是想傾訴了。

於是,我問:“為什麼?”

玥玥說了事情的經過,簡單概述便是:班長送給她一支漂亮的筆,劉同學說借來用一用,並說好放學前還給她。可是,放學的時候玥玥去要,劉同學卻怎麼都不給,又說週一再還給她。班長這時還幫著劉同學說話。

玥玥說,班長既然把筆送給她,她就不能再管這支筆了。

她還說,劉同學不守信用,不但不按時還,而且態度還有些囂張。萬一週末她給弄丟了呢?萬一週一她也不還呢?

很顯然,這一次沒有守信用,導致玥玥對劉同學的信任打了折扣。

在她敘述的時候,我更多的是傾聽,沒有打斷她。在她停下來的時候,我儘可能去同理她的感受。

比如,我對她說:

“劉同學沒有遵守承諾,你感覺有些

生氣

?”

“那麼漂亮的筆,被同學拿回家了,你

不開心

是嗎?”

“就是的!說好還給你,怎麼不還了呢?好

失望

。”

幫助孩子說出她內心的感受,孩子便知道我們真的理解了他們。同時,

也能讓孩子對“情緒”增強認知,為以後的自我察覺和情緒管理打好基礎。

當我這樣去迴應她的時候,她的情緒就開始慢慢好轉。

人,在什麼情況下最難過?

在覺得沒人理解他的時候。

所以,我們每一次對孩子表達出具體的理解,即使事情還沒有得到解決,也能讓孩子感覺舒服一些。

我沒有著急對這件事給她建議,而是轉而和她聊了其他的事,都是些輕鬆的小事。女兒的情緒慢慢好了起來。

當孩子處於情緒當中的時候,不要給他講道理,更不要直接給他建議和解決方法。

因為情緒之下的人,理智尚未迴歸,我們的話有可能沒有效果甚至引起孩子反感。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幫他們平靜下來。

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網路圖

(二)巧引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方法不如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難題和困境。

如何戰勝這些?

——唯有增強面對的勇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孩子也是如此。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當孩子的

滅火器

,哪裡著火了就趕緊撲上去滅火。我們要試著把滅火器交到孩子手上,讓孩子學會自己滅火,解決問題。

只有這樣,當我們百年之時才能安心離開。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我們不在孩子身邊,他也有能力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所以,

不要直接把解決方法給到孩子,這樣雖然簡單,卻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更不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一次談到這個問題,是晚飯後了。

玥玥主動問我:“媽媽,你說我該怎麼辦?”

我想了想,說:“媽媽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兩個一起想想,看有什麼解決方法。”

我是故意這麼說的,而且裝得很像,確實很為難的樣子。

過了一會兒,玥玥說:“媽媽,我想到兩個方法。”

我驚喜地問:“

哦?什麼方法?

玥玥:“無論她還不還我筆,我都不理她了。誰讓她不守信用呢。”

我點點頭:“

嗯,這是一個方法。那另一個呢?

玥玥:“我還可以不在意。她還不還我筆,我都不在意,還是和她做好朋友。可是,這個有點難。”

想要做到不在意,別說對孩子,即便對大人來說,也很難。

我又點點頭:

“這確實有點難。

過了一會兒,玥玥又說:“媽媽,我又想到一個方法。”

我繼續驚喜地問:“什麼方法?”

玥玥:“週一她要是不還我筆的話,我就拿她一支筆,也不還給她。”

我笑了:“嗯,這也是一個辦法。

玥玥,你好厲害,你都想到三個辦法了

,媽媽都想不到這麼多。”

玥玥開心地笑了。

這是我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尋找解決辦法的方式。

加粗的字型,都是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溝通中提倡的說話方式,既認可了孩子的思考,又沒有輕易給出好壞的評判,從而鼓勵孩子越來越願意思考。

而且

無論孩子說出多少種不好的解決方式,最終他選擇的多半是這些方法當中最恰當的那一種。

所以當孩子說出在我們看來不可行的方法時,我們也不要去否定這個方式。就把這個過程當成一次頭腦風暴,目的只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

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網路圖

(三)提供隱形支援:增加孩子成功解決問題的機率,自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這件事中,我給玥玥兩種不同的隱形支援。

(1)漂亮的筆

玥玥曾經和我說過,同學們都花好幾塊錢買那種漂亮的筆,寫出來的字不都一個樣嗎?花那麼多錢太浪費了。筆好看,也不代表字好看。

當時我為她的這個想法暗暗點贊,女兒不虛榮, 不錯。

可是這件事的起因便是一支“漂亮的筆”。

我想起她曾對我說過的那段話,心想是否她心裡也想要漂亮的筆,只是情感和理智衝突了,一方面覺得沒必要,一方面覺得也想要。

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網路圖

於是我說:“玥玥,我們可以到文具店看看,媽媽給你買幾支漂亮的筆,好不好?”

玥玥卻連連搖頭:“不要,我才不要買那種東西呢,浪費。”

我說:“

人追求漂亮的東西是正常的。

比如衣服,就想買漂亮的,多花些錢也願意。你看媽媽,前段時間不是買了一個漂亮的杯架?比普通的貴了好幾倍呢。可是,媽媽喜歡那個款式,每次看都覺得賞心悅目。這不是錯。你要是想要漂亮的筆,媽媽也可以給你買。”

玥玥想了想,依然搖搖頭:“我不要,媽媽,我不是很想要。”

於是,我尊重了女兒的選擇。

但是,女兒會透過這次對話知道我的態度。她知道她的媽媽願意給她買漂亮的東西,即使劉同學不還給她,她也可以和媽媽要,也能擁有這樣漂亮的東西。

她有這個可選項。

這份選擇的自由,會給孩子安全感和底氣。

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網路圖

(2)和劉同學家長暗地裡溝通

其實,我本沒有想主動找劉同學的媽媽談這件事。我覺得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劉同學還不還筆,玥玥都會從中得到相應的收穫和思考。

可是,劉同學的媽媽主動給我聯絡問作業的事情,於是我便順口提了一句這件事。

她聽完以後笑著說:“這孩子,又任性了。等我和她說說,讓她上學還給玥玥。”

我說:“好。不過你別批評她,提醒一下就行了。都是小事,沒關係的。”

【後續】

週一那天放學,我問玥玥:“劉同學今天還你筆了嗎?”

玥玥開心地一蹦一跳地:“還了啊!她一到學校就還給我了。”

我笑著問:“那你們還是好朋友嗎?”

玥玥笑著答:“當然是啊!”

我又問:

“那下次她和你借筆,你還借給她嗎?”

她想了想,說:“不借了。誰讓她說話不算話呢。”

我說:“也許她知道錯了,以後不會這樣了呢。

你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嗎?

玥玥說:“不給她了。”

說是不給了,可是卻是笑著說的。

我沒再繼續說下去,更沒給她講什麼大道理。我相信,在日後他們的相處中,她會有自己的判斷。

而且我那一句問話(你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嗎)問出去了,便會在她大腦中或多或少留下些印象。

我相信她能做出合適的選擇。

接女兒放學,卻見她含著淚出來!“三步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網路圖

結束語

這就是一件小事,乍一看很不起眼。

可是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就是由這樣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嗎?

如果每一次我們都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都能從中有些收穫,得到成長,那麼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反之,如果我們一聽完這件事,就這樣去教育孩子:

“不就是一支筆嗎?

有什麼可難過的

!媽媽給你買一堆!咱不要他們的。”

“既然她不守信用,

以後不和她一起玩了

。”

“一支筆也沒多少錢,

你要大度一些

,送她也不是不可以。這麼點小事還生氣。”

如果我們這樣和孩子說,孩子得到的是什麼?

——

媽媽不理解我,媽媽不支援我。我是小氣的,我是愛生氣的,劉同學是不值得交朋友的……

都是負面的導向。

如果孩子遇到的每一件事,我們都用如此方式處理呢?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讓我們用心地在點滴小事中育兒,讓每一個“問題”都能變成孩子成長的墊腳石。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END——

作者:皓月長歌,家庭教育講師。走進育兒,是因家有兩隻神獸,希望透過學習助力成長。所寫文字或有侷限性,請建設性參考。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