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原創:牛媽彭小蹦

前兩天,看到了一個影片,標題是:兒子邀請同學來家玩到很晚,父親勸說引發家庭矛盾。

影片顯示,男孩把他父親從自己房間裡推搡出來後,突然情緒爆發對著父親大吼“去死吧!”“你滾!”,不斷扯著父親的衣服,將他父親的頭按在牆上,用胳膊勒住父親的脖子,不停地捶打,最後還用飲料澆灑在父親身上。期間男孩母親一直在勸架,但實在拉不住暴怒中的兒子。男孩的同學聞聲從房間裡出來勸阻,被他一把推進了房間裡;男孩的爺爺也出來勸架,男孩腳踹爺爺用力把爺爺抗推進房間裡,嘴裡大聲吼叫個不停。

整個過程持續了近5分鐘,父親除了言語,基本沒做什麼反抗。

看了這個新聞,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這個父親太軟弱了,這樣的兒子竟然不動手!”“這要是我的兒子,我非揍死他不可!”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說這樣話的人,一般都是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當事人,才會如此輕描淡寫。

當然可能很多人會說,如果是我,我真揍!

我絕對相信!只是,你以為這影片裡的父母和這位爺爺以前沒揍過嗎?這樣的事情,是第一次發生嗎?

大家都理所當然認為一頓揍就能解決,所以這一家人都是傻子……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但是大機率的事實,可能是這家人打過罵過,事情變得根本無法控制了。你有多憤慨,他們就有多無奈。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陪伴了20多個青春期家庭共同成長,這些家庭的孩子,有嚴重叛逆和家人極端衝突的,有輟學、厭學、重度抑鬱的,有如影片中激烈的親子衝突的,還有自殘的……

如果只是單獨有監控抓取到了這20多個青春期孩子的行為,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說那句話:“這要是我孩子,我早就把他打死了!”

但是,等你身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麼無力和無奈。因為那個時候,大家說的你都試過了,不但沒用,還會造成激烈的衝突和你能預見的最壞的結果。對比之下,你只是敲敲鍵盤,當然覺得容易了。

下面,我想分享三點,每一點都很重要,希望耐心看完。

1、孩子叛逆、青春期過激行為,真的是“沒打”的原因嗎?

可能讓大家很意外,在我諮詢過程中,我發現一個規律,那些看起來在父母面前很囂張的青春期孩子,在幼年時期,卻是常常挨父母揍的!

那最後怎麼會成這樣呢?

有個女孩子跟我說:“以前,他動不動就對我一頓打,現在好了,我們可以對打,多好啊。有本事你打死我,沒本事?那很好啊,我就喜歡看他沒本事的樣子!”她的母親一臉無奈坐在旁邊。

如果父母打孩子僅僅是因為孩子弱小,打得過,那麼終究有一天,打得過會成為過去,當孩子長大了,就打不過了。就算依然打得過,孩子也不會任你打罵了,他們還可以自殘、還可以抑鬱。總之,最後父母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

打罵根本解決不了教育的問題啊!

那麼,是不是所有幼年被打的小孩長大都會叛逆,反過來想揍父母呢?並不是!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倫就說過,自己很感激父母的教育。

從80後一代的成長經歷,包括我自己也是從小被揍,但我從來沒有長大了要打回去的念頭。

可能很多人會說,那就是孩子自己不懂感恩。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為什麼說對了一半呢?因為,同樣是打孩子,有些家裡的孩子,依然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有些家裡的孩子,就只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厭惡、否定、排斥……注意,是孩子感受不到愛,不代表父母不愛這個孩子!

父母打罵孩子,大機率是出於愛,但也不完全是因為愛,很多父母會因為焦慮、控制、面子、追求完美等等原因去打罵孩子。

你猜,孩子感覺得到嗎?孩子理解得了父母這背後複雜的因素嗎?

有個孩子跟我說,“每次我爸爸打我,我就會在我的日記本上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會跟我說,心裡想的是:“父母幹啥啥不行,發火第一名。”

所以,不能完全怪孩子不懂感恩,沒良心。孩子自己都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溫暖和足夠的愛,自然也給不出感恩。

大機率來說,從小沒感受過溫暖的孩子,其大腦發育也會受到影響,情緒控制能力、情商發展,都會受影響,他們會顯得比較冷漠。比如一些從小殘疾的孩子,會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冷眼、歧視和不接納,他們長大後往往更冷漠,俗話說,可嫌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那些青春期孩子的過激行為,絕對不是沒有打,或者打一頓就夠了。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2、溺愛+打罵的傷害,比聯合雙打有過之無不及

據我觀察,青春期衝突比較大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父母組合:一個極其嚴厲的父親和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

為什麼這個組合會在青春期爆發衝突呢?為什麼說這種組合會比聯合雙打更誇張呢?因為這個組合,讓孩子覺知愛的能力,更加低下,讓孩子的價值感更小。

因為被溺愛的小孩,就是一個被過度“包辦”的小孩,這樣的小孩,必須在所有人都圍著他轉,才會感到自己被愛。比如,他們會認為媽媽替自己服務,幫自己幹活,是理所當然的,並不需要感恩。而且,因為在家裡都圍著自己轉,出去後頤指氣使的態度、自私的行為,往往過度碰壁,於是他們更加陷入到一種不被愛的世界,感到世界冷漠,感到自己很悽慘。

而一般不被溺愛的小孩,心中對愛的覺知力是很高的,很容易感到愛和滿足,媽媽陪自己玩一會,就會感到很幸福,就能感到自己是被愛的。

有位被溺愛的小孩,對我說:

“我18歲就必須要獨立?憑什麼我要過著和你們一樣的人生?!這不是綁架是什麼?!”

“我要上學,父母竟然不同意賣房子,我怎麼是這麼慘的小孩啊!!啊啊啊”(說到這淚流滿面)

這些感受,都是客觀存在的,

你對孩子說,我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還不知足,是沒有半點用的, 因為孩子感受不到!而幸福,就是一種感受,感悟到了,就幸福,感悟不到,就永遠不會幸福!

如此,被溺愛的孩子本來就很難感受到愛,再遇到一個打罵型的家長,那就是雪上加霜,徹底讓孩子失去被愛的感覺了。

然後,人總得有存在感吧,孩子都希望自己好厲害哦,可以幹好多事情哦,可是被包辦太多的孩子,不怎麼懂得吃苦,現實生活中,讓自己感到有價值感的事情又特別少,所以他們往往理想特別遠大,總想幹一番大事,震撼四周。可實際上卻眼高手低,不知道從哪裡著手,遇到困難就退縮,一退縮,那個過度嚴厲的父母可能會出來打罵,那個溺愛自己的父母無原則的妥協只會讓孩子更加沒價值感,陷入一個死迴圈。所以,這類孩子最終比較容易誤入歧途,或者逃避到虛擬的網路世界,因為那裡更能接納自己,在那裡不需要付出更多就能得到虛無的價值感。

然而現實比這更可悲的是,有一些父母是好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不好的時候,完全不懂得控制情緒,又打又罵,自己一個人就能扮演溺愛+打罵的雙重角色,發洩完情緒又對孩子過度補償,讓孩子每天生活在誠惶誠恐之中,四個字總結:雪上加霜!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3、好的關係,比所謂的好成績重要100倍

類似於這樣比較激烈的青春期衝突,絕對不是青春期才出現的,而是早就埋下了伏筆。不過,青春期的孩子還小,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果說,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學會怎麼和孩子相處,等孩子長大了,不得不去反思這個問題,也是極好的。

下面是我在諮詢過程中,鼓勵一位父親參與諮詢的內容: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在我諮詢的這些案例中,大部分父親都會參與,而這些有父親參與的案例,進展都會迅速很多。因為我們的文化是:父愛如山,這種山一般的愛,孩子未必能解。比如很多父親把孩子扔給媽媽就不怎麼管了,和孩子相處特別少,平時主要負責養家(主外)。當然很多父親也不是不關心孩子成長的教育,只是一出面就是打罵,認為自己要撐起家長的權威,長期扮黑臉,這樣又怎會給孩子愛的感覺呢?

當然,那些長期認為自己不被父親愛、不被父親認可的孩子,未必成績會不好。相反,學霸還挺多。這是因為,表面好像孩子和父親關係不好,但內心又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所以總是想著證明自己。可是,當孩子的價值感依託在別人的認可身上,別人認可自己就有價值,別人不認可自己就沒價值,這樣的孩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孩子嗎?

所以,現在學會如何去愛孩子,還來得及。如果還想的是“看我不打死你”,或許就沒救了。

好的關係,就是一個生命生長的土壤,是向上的陽光、是滋潤孩子心田的雨露,是一個生命散發生機的主要原因。

當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令人討厭,甚至像前面這個影片中的孩子,那種讓人窒息的行為,即便全世界都在質疑孩子,作為父母都不不應該放棄。

什麼叫放棄呢?就是“讓他去吧,不管了,管不了了!”或者“打死算了”或者“生怕激怒孩子,無限度地縱容孩子的行為”。

就像我鼓勵那位父親所言,叛逆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們病了,需要幫助。如果你自己無法幫助孩子,那麼積極向外求助吧!

寫這篇文章,不是危言聳聽,青春期的問題不是青春期而已,而是希望,所有還在路上的父母,都和孩子一起成長吧,學會愛、懂得愛。

孩子怒打父親腳踹爺爺:養個“白眼狼”有多憤慨,就有多無奈

end

我是牛媽彭小蹦,兩個孩子的媽媽,畫漫畫的心理諮詢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委會理事,出版書籍《成長,不慌張》,8年專注家庭關係成長路,2年心理諮詢,1000多篇文章,和幾十萬媽媽的成長故事,致力於和媽媽們一起活出從容與自在,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