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被討厭的勇氣》,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說起“自由”一詞,我們馬上會想到很多個自由,財務自由,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精神自由等等。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自由就是在遵守法律各項規章制度下,自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說詞。但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讀後感:《被討厭的勇氣》,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剛剛閱讀完了《被討厭的勇氣》中的相關內容: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文中哲人向青年提出,如果金錢自由了,他還會不會感覺到有什麼令自己不自由的東西。青年表示人際關係,青年表示我們其實都掙扎般地活在各種各樣的“羈絆”之中,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討厭的上司的嘴臉等等,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被他人包圍著,都是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的社會性的“個人”,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人際關係這張堅固的大網。他表示自己終於理解了阿德勒所說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他依照著哲人此前告訴他的,把別人當成夥伴而不是敵人來看待,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但是他對此又產生了新的疑問,父母的存在,對自己而言,無論怎麼想父母都不是敵人,特別是在孩童時代,他們作為最大的庇護者養育著自己。但是他感到父母非常嚴厲,對於他的人生,他們總是喜歡指手畫腳。在上大學之前,他一直認為不能無視父母的意願,所以總是既煩惱又反感。但是呢,雖是心裡有怨氣,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安心感。

哲人聽完青年地描述之後,對青年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他表示: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處於人際關係煩惱的青年,他的內心一直都在尋求別人的認可,無論是外人也好,父母也罷。哲人認為,他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誰的認可。

在生活中我們做一件事情,很多時候總是先想著這樣做是否會讓別人滿意,是否達到了他們的要求,一旦別人滿意了,即便結果也不是自己喜歡的,好像自己也會變得很安心,一旦被別人否定了,不認可了,我們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變得很焦慮。但阿德勒心理學要求我們不要去尋求別人的認可。一旦我們把注意力、焦點放在以別人是否滿意為前提的情況下,我們就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會真正感到開心。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無論做什麼決定,開始做什麼事情,在拋開外界一切因素外,首先要問下自己,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做了這個事情自己會不會後悔。那麼,也就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