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01 家長的語言暴力,是刺向孩子的利器頭疼

曾看到過一個影片:一箇中年男人跟兒子發生爭執,他越說越激動,然後從抽屜裡掏出一把槍,扔到桌子上,對兒子說:

“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你還不如死了算了?”

兒子立馬抓起槍,對著腦門就扣動了扳機。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相似的悲劇,也曾在不久前的上海上演。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經受不住批評;但假如影片中的父母可以好好說話,而不是冷言嘲諷或橫加指責,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我們不是要指責誰,而是希望更多家長明白,有時候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也許這些悲劇只是機率性事件,但暴力語言確實會一步步摧毀孩子的內心世界。

心理專家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孩子心目中評價是非的標尺也是很鮮明的。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會將教育者的看法想象放大。

所以,對孩子而言,父母的一句貶低、嘲笑,會讓他們傷心、自我懷疑,甚至是絕望。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即使長大成人,那種藏於心底的傷害仍是無法彌補的。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02 明明最愛孩子,為何總是出口傷人?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教來教去都不會,你怎麼這麼笨!”

“和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沒記住!”

“就知道哭,你有什麼用!”

這些是不是我們常常對孩子說的話?

為人父母,有沒有想過,我們明明是最愛孩子的人,為何總是有意無意地說出傷害孩子的話?

原因大概離不開以下三點:

(1)權威式的教育心理

不少家長認為,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這就是常見的父母子女間的不平等關係。當孩子“不聽話”,這類家長往往會“先發制人”,大聲呵斥,直到孩子“聽話”,屈服在自己的權威之下為止。

但很可惜,這樣做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孩子不但不會乖乖聽話,反而會大聲哭鬧,或者高聲反抗。

結果,大家的情緒越來越激動,甚至引來家長對孩子的一陣暴打。最後,孩子表面上“聽話”了,但心裡面仍然是不服氣的。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2)期望過高的虛榮心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無數家長的信條,尤其在當今全民奉行“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大環境下,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和期望,遠遠高於過往的任何一個時代。

當孩子的行為(做作業、考試、比賽等)無法達到家長的期望值,眼看自己付出的精力和金錢猶如打了水漂一樣,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出類拔萃樣樣精通,很多家長在情急之下,往往會說出“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那麼笨”“豬腦子”之類的話。

(3)轉移情緒,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作為父母,我們在兼顧家庭和孩子的同時,每天面對著工作、上司、同事、客戶,很多時候需要處理各種紛繁複雜或瑣碎無比的問題,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

而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及時解決,一直積壓著,往往會找到孩子,把孩子作為出氣筒。

當你情緒低落,而恰好你的孩子沒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時,哪怕事情再小,你可能也會忍不住把發洩的槍頭對準孩子,隨口說出一些打擊性的語言。

有些父母會對自己過激的言行懊悔不已,但有些父母並不以為然。

兒童專家指出:大量兒童心理問題,都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

網上一個關於拒絕語言暴力的公益影片,便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影片中的主人公有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他們面對著鏡頭,回憶起童年時期遭受過的語言暴力。

儘管已經時隔多年,他們還是用隱忍、痛苦甚至崩潰的語氣說出那些受過的指責;即使過了大半生,父母語言暴力對他們造成的那些傷害,仍然讓他們無法釋懷。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03 成為更好的父母,從好好說話做起

武志紅說,對於父母而言,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並非天然就是個好父母,我們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這一點。

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父母更應如此。

作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父母應當明白,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何等深遠的影響。

想要養育一個陽光快樂、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好好說話”:

(1)傾聽孩子的聲音

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當父母能以平等的心態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就會向父母說出自己的心底話。

傾聽,是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父母只有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

當孩子做錯事或向你表達訴求時,請先聽孩子把話講完,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再發表你的意見:很多時候,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比一味追究責任更重要。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2)降低說話的聲調

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是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的變相偷懶。我們總是急於去制止或改變孩子不恰當的行為,而最直接省事的方式就是對孩子吼叫,甚至是打罵。

但我們細想一下,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教育效果呢?

其實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家長在大吼大叫時一般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孩子常常只是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失望、憤怒和羞辱,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向父母表達他的失望、不滿等負面情緒。

所以,當你不得不“調教”孩子的時候,不妨試著把聲音放低,這樣不但可以約束自己,還可以降低孩子的牴觸情緒。

溫和而堅定,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才會接受我們的意見。

(3)多說些正面的話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能改變人的行為。

有一位母親,他對因口吃自卑的孩子說:“孩子,這是因為你的嘴巴無法跟上你聰明的腦袋。”這個孩子就是傑克·韋爾奇,長大後成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執行長。

有一位父親,當他無奈地把全社群最壞的男孩介紹給孩子繼母時,這位繼母卻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群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的男孩。”這個孩子,就是日後創造了“28項黃金法則”的卡耐基。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和人格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試試看,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用“你只是還沒準備好而已”“你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來代替“笨蛋”“豬腦子”;當孩子犯錯時,用“可以告訴我原因嗎”代替“你為什麼又犯錯”。

你將會發現,孩子在正面誘導下會變得更加開朗,你們的親子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融洽。

很多家長拼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甘願吃苦受累當牛做馬,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殊不知,認真傾聽、好好說話,才是給孩子最有效、最深遠、最智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