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源於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孩子的哪些心理需求,是父母必須要知道的?

第一個、歸屬感和安全感

人有一個共同的也是相當重要的基本需求就是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團體,在這個團體裡,自己是被肯定和接納的,並且能佔有一席之地。

比如說,學生希望自己在班級裡,受歡迎,被同學們和老師們認可。

大多數人希望自己被同事和領導肯定和接納。

孩子希望在家裡被父母接納。

而人的安全感也受個體在團體中的歸屬所影響

每個人都是團體中的一份子,希望自己在這個團體裡能夠擁有自己的地位。

所以,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在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被他人拒絕、孤立、排擠。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

“家”是孩子最開始接觸的團體,而且在這個團體中,孩子的經驗和感受往往會影響他日後的行為發展。

如果,孩子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家”這個團體中未被滿足,他會透過錯誤的想法和不當的行為去尋找。

也會影響他日後的親密關係。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

第二個、孩子一出生就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嬰兒一出生就要依賴於父母才能得以生存。

但這個“生存”不只是單純滿足嬰兒生理上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情感與愛、以及肢體的接觸

這樣,孩子才能正常地發展與成長。

腦神經科學也已證實了這一點,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

所以說,父母的愛、情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然,如果照顧孩子的人雖然不是父母,但是他能夠給予孩子如父母一般的溫暖、愛、情感和語言交流,孩子也是可以正常發展的。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

第三個、孩子會做出各種努力讓父母關注自己

孩子是在錯誤中學習,又在學習中成長。

並把給自己帶來最好結果的反應保留下來,放棄其它無效反應。

比如說,寶寶會哭,滿臉通紅,還不停地揮舞著小手及小腳,這些動作表示他對父母有所需求,可能是餓了、尿了、感覺不舒服了,也有可能是生氣了。

但這些動作,會因為父母給他的關注,愛的關懷,溫暖的擁抱而停止,因為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但如果父母沒有理會他的這些反應,他會轉而用另外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他的需求,直到父母來到他的身邊,跟他說話 ,或者把他抱起來,又或者把奶嘴放到他的嘴裡。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

這個時候,他已經在學習,在試探父母了。

幾次嘗試下來,

他已經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動作反應來讓父母明白他的需求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

第四個、孩子不良的行為背後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誰都不希望自己在一個團體裡是“隱形人”,都希望周邊的人能夠看到自己,關注到自己。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孩子的感知能力非常強,但是解讀能力卻很差。

他們常常對於自己所感覺到的結果做出錯誤的闡釋。

講一個案例: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剛,生活能力很強,也很獨立。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每次媽媽下班回家,他已經睡著了。

次日早上媽媽還沒有起床,他就要出門去上學了。爸爸又在外地工作,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一次也只呆個兩三天。

一次,媽媽提早回家拿東西,無意中撞見小剛在拿她放在櫃子裡的錢,頓時火冒三丈,狠狠地揍了小剛一頓。

自此以後,媽媽經常出其不意地提早回來,看看小剛有沒有再偷拿她的錢,並且數數錢有沒有少,如果發現少了,立即就是對小剛一頓痛打。

但是,儘管要挨媽媽的打,小剛偷錢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改善。

可能有人會很奇怪,為什麼不剛寧可常常被打,也不改正錯誤。

其實,不是小剛不改,他也知道,偷不對。但是,

他更想得到的是媽媽的注意

他發現,“偷錢”這個行為,會引起媽媽的關注,會讓媽媽提早回來,所以,他覺得被媽媽打是值得的,只有這樣,媽媽才會跟他說話,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存在的。

所以,

很多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為了要獲得父母的注意而產生的

因此,父母要小心處理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除了多給孩子陪伴以外,

父母還要多關注孩子做的好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做的不對的事情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有這4種主要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