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取得好結果,不是因為不努力,罪魁禍首是“刻板印象”

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的社會身份,職員、妻子&丈夫、子女、學生等等。對於每個身份,環境對我們也有基於統計層面的一般評價。

這些評價中總有一些不那麼友好的:

一個家裡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媽媽負責養育孩子。

若是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爸爸的壓力會更大一些;若是孩子的表現不好,往往媽媽受到的指責多一些。

女孩的邏輯思維差一些,男孩動手能力強一些。

女孩學不好數學,男孩學不好英語,似乎也都挺正常的。

真是這樣麼?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作者克勞德·斯蒂爾,是一位社會心理學教授,也是一名黑人,早年飽受種族歧視,也是由自己的身份出發,研究刻板印象對人們表現的影響。

沒有取得好結果,不是因為不努力,罪魁禍首是“刻板印象”

透過對“身份的條件作用”的研究,根據本書的副標題,我們知道:刻板印象是一種歧視,會帶來自我受限的心理暗示,從做出符合刻板印象預期的行為。

但這本書同時也用實驗證明:只要做一點點改變,行為表現可以大大改善。

什麼是身份的條件作用?

身份的條件作用是指,由社會身份引發的需要相應處理方式的處境。

由於人們存在著對某些身份“貼標籤”的情況,比如女生數學邏輯思維差,男生學不好人文學科等。當女生遇到數學,男生遇到英語,會有顯著的“符合人們預期”的表現。

這樣一來,不是正好說明一般的社會見解正確麼?不是的。

在美國的社會中,有“黑人不夠聰明”的刻板印象。在本書中,有心理學家做了兩組有趣的實驗:選取大一學生,全美入學考試排名前5%的同學,這部分人中黑人白人都有,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題目對他們進行測試。

沒有取得好結果,不是因為不努力,罪魁禍首是“刻板印象”

之所以用研究生考試的題目,是為了營造必要的難度。

研究人員先對測試人員說,要做個測試,這個測試主要測各位的“智力水平”。然後,黑人的表現果然要比白人差一些。

之後,研究人員又做了一組測試,告訴測試者們,這個測試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並明確“不會對智力水平進行評估”。然後,黑人就表現出了他們應有的水平,和白人相差無幾。

沒有取得好結果,不是因為不努力,罪魁禍首是“刻板印象”

就是這麼神奇,“智力水平”,居然是一句話的差異。我們當然知道,這很荒謬,但實驗證明:

只要有引發刻板印象發生的環境,刻板印象會以不易察覺的形式發揮顯著作用。

刻板印象,也分很多種類。有正面或中立的標籤,也有負面的標籤。正面或中立的標籤往往表現不出來明顯的優勢,但負面標籤的破壞力卻很大。

根據本書中的研究,針對負面標籤,有以下結論:

負面標籤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普遍存在,越是好學生包袱越重。

越是學習能力強,學習積極性高的人,學習受條件作用的影響也越大。

感受到負面標籤壓力的人,會因為坐實了負面標籤而感到焦慮,進而引發健康問題。

刻板印象的風險,會導致承受壓力的人從外部找失敗的藉口。

處於刻板印象的壓力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表現,這中間包括以下情形。

刻板印象下的糟糕表現

表現一:用力過猛

如果有一個對自己不利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不夠聰明,而測試題目出現明顯的難度,偏偏又是測試智力水平的。

為了“打破偏見”,力爭上游的黑人測試者會為了證明自己,而突破極限的多做努力。

只是這種努力是純粹的閉門努力,不溝通,不交流,花費更多的時間,效果卻不如那些上課喝酒、看雜誌的人,但會在學習小組中交流的白人。

表現二:固執己見

如果學習有顯著的難度,針對別人“減輕學習難度,以獲得學分,不影響後續學習”的建議,處於刻板印象壓力下的人,可能會置之不理。

聽從建議的人,向著目標順利完成學業;沒有聽從建議的人,可能不得不背離初衷,另謀出路。

表現三:身體變差

刻板印象壓力下,導致表現不佳,在乎結果的人不可避免的會心理焦慮。而焦慮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源頭,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處於焦慮壓力下的人們,會引起身體上的變化——血壓升高,對身體產生影響。

刻板印象,該怎麼破?

自我肯定

研究人員發現,讓處於刻板壓力下的學生用筆寫下2-3個自己最為看重的事物,並用一小段文字說明理由。

這麼做是為了讓學生有自我的認知,寫自己看重的事物,有自我肯定的暗示。

這麼做了一段時間後,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越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提升越明顯。

成長型思維方式

透過設立輔導員,向那些需要幫扶的孩子,講解大腦如何處理學習過程,讓他們搜尋網站資料,瞭解大腦的樹突會隨著學習而生長,以此幫助他們建立智力可以提升的思想。

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是智商測試的發明者。他設計智商測試的目的是鑑別出無法從巴黎公立學校的教育中獲益的孩子,進而設計出新的教育計劃,讓這些孩子迴歸正軌。他相信教育和練習可以帶來智力上的根本改變。

智商檢測從一開始就是體檢報告,而不是榮譽證書。可惜由於不瞭解這份初衷,大多數時候被濫用了。

降低身份風險與提升能力並行

作者用一本書的篇幅,向我們舉例向我們證明:透過減少刻板印象的風險,可以顯著地改善那些重視學習、但困於負面標籤的學生們。

這些改善的方法包括:

透過“嚴管+厚愛”的方式,增強信任感

培養對於歸屬感的積極信念

組織跨群組的溝通交流讓學生明白,不能將在校園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都歸咎於自己的身份

對於關鍵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易於吸收理解

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

學習成績的提升,絕不僅僅只是知識教授本身。對於基礎確實薄弱的學生,僅僅降低身份風險,並不足以縮短學習知識技能方面的實質差距。

學生們還是需要繼續強化知識技能,他們需要得到更好的指導和關鍵的學習材料,以及足夠的時間。

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

也許就我們個人而言,很難對環境中既存的刻板印象有實質性的改變,但當遇到自己或身邊的人表現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可以多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多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