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用物質獎賞孩子的做法,你有過嗎?

最近朋友跟我聊天時,提起一件讓自己非常頭痛的事,之前孩子一直嚷嚷著想學鋼琴,為了支援孩子的興趣,她咬咬牙買了架鋼琴。

孩子終於如願以償,可慢慢的,朋友發現,

孩子練鋼琴似乎只是“三分鐘熱度”,並不勤勞。

一開始,朋友耐心地給孩子講各種道理,仍然無濟於事。

考慮再三後,

她只好用物質獎賞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好好練琴,剛開始的確很有效,可後來卻有些“變味兒”了。

孩子剛開始手裡的確沒多少零花錢,自從朋友設立了這種獎賞方式,漸漸攢到了零花錢,於是有一天說:“

媽媽,我有足夠的零花錢,不想練琴了。

孩子理直氣壯地說完以後,作為媽媽,她開始反思,這其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原本為了激勵孩子的“獎勵機制”,現如今卻有了些“商業化”的感覺。

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

一。物質獎勵確實能幫孩子找到一時的熱情

美國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物質獎勵實驗”:他製作了一個木箱子,然後將一隻小老鼠放到了箱子裡。

這隻飢餓的老鼠在木箱子裡失去了方向,無意間踩踏並觸發了盒子裡的機關,

輕易拿到了食物,這似乎滿足了這個小東西的需求。

幾次按壓之後,老鼠已經完全掌握了獲得食物的秘訣。

但這並未持續多久,透過主動按壓機關獲得食物的方式,很快就被老鼠識破厭倦了,

只有在它肚子餓的時候才會按壓機關。

這個實驗似乎也向我們證明了:

獎勵也許會在一定時期內爆發,但不會一直行之有效。

在一開始提到的故事當中,媽媽選擇用“彈琴-賺零花錢”的獎勵方式,

確實幫孩子找到了一時的熱情,在短時間內引導了孩子。

但從長遠看來,孩子更加喜歡賺零花錢的過程,而不再將自己的興趣放在彈琴上。

也就是說,物質獎勵給孩子帶來的有利有弊,最後往往可能造成我們經常說的“

白眼狼現象

”。

二。 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

⒈目標錯位,為了獎勵而努力

箱子中的小老鼠頻繁觸碰機關,就是為了最終能夠得到食物。

一個用心學鋼琴的孩子,父母採取賺取零花錢的方式去引導她,這本身就是種非常不理智的做法,會讓孩子喪失真正的目標和興趣,沉溺在賺取零花錢的過程中。

這時她的目標發生了錯位,彈鋼琴就相當於按壓機關,只是為了得到金錢的手段而已。

有個採取同樣手段教育孩子的寶媽,也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前孩子是非常有愛心的,在公交車上會讓座,也會主動攙扶老人過馬路。

看到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她總是習慣性地給孩子一點零花錢作為獎勵。

直到有一天,孩子向她伸手要零花錢,並告訴她:自己要錢是因為幫助鄰居奶奶提菜,理應得到獎勵。

這個原因讓媽媽非常震驚,

本想著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現在卻徹底成了一個市儈財迷的孩子,真是悔不當初。

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

⒉難以滿足的慾望,不再侷限於原本的要求

獎勵是一種非常正面的獎賞手段,原意是激勵人們做更多正確的事,讓人們不再那麼狹隘。

這就像為什麼很多人在運動後要喝功能飲料,一開始大家還覺得特別給力,慢慢到了後來,大家也不覺得這是多麼寶貴的東西了,獎勵也是一樣的道理。

每次都有對應的獎勵後,總有一天孩子會覺得自己配得上更多的獎勵。

有個爸爸告訴我,他們的家庭中實行

“有償家務制”。

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做家務活,大人們付給他們相應的報酬。

有一天晚上,爸爸吩咐女兒去洗碗時,孩子突然間對爸爸說:“能不能多給一點零花錢?”

爸爸非常生氣,並表示“絕對不會多給”,結果女兒任性地說道:“不給錢我才不洗呢。”這讓他十分心酸。

三.究竟怎樣做才是長期有效的獎勵機制?——適當變換獎勵

“變換獎勵原則”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來的,在同樣的紙箱試驗當中,

它將小動物的食物不再設定為一份,而是在老鼠觸動機關的時候,“隨機”為老鼠提供各種獎勵,

也許只有一份食物,也許有雙份食物。

其實在這個變動獎勵機制的過程中,就對孩子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斷驅動他們前進,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領悟得比較快,有的比較愚鈍罷了。

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

為什麼很多大人和青少年都非常迷戀網咖?因為他們在網咖的時候非常放鬆,不會受到別人的約束,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散漫的生活習慣。

他們對網咖迷戀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已經嘗過甜頭,有時候會玩遊戲,有時候則會看到新鮮的影片,只要他們經歷過網路帶來的驚喜,就很難擺脫了。

既然知道這樣的心理機制很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在孩子小的時候,

家長就要“取長補短”,對他進行教育,要幫助孩子鑑別網路的弊端,從而把一切問題都遏制在源頭上。

四。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聰明地利用“變換獎勵原則”

1.“先小人後君子”

父母在一開始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讓孩子在做事情之時也得知其中因果。

曾經有研究發現:

支撐我們做一次次突破和改變的,就是背後的原因和動機,這些是我們強大的精神支撐。

簡單說來,就是讓孩子擦桌子,就一定保證及時完成這項家務工作,沒有任何條件可以講。

之後父母可以用一些驚喜和不規律,來變相地獎勵孩子。

比如孩子擦完桌子後,我們可以給孩子送上一份他期待的禮物,並且告訴他之所以得到獎勵,主要是工作做得比較細心,桌子擦得也非常乾淨。

有的時候,我們也要把孩子做家務這件事看得稀鬆平常,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值得被獎勵的事情,更不要讓孩子摸到我們的獎勵套路,

要永遠保持神秘感。

每次父母都把孩子進步和變化的地方指出來,這樣才會讓孩子有更多改變的動力,幫助他更好地堅持和成長。

給孩子“物質獎賞”,卻養成“白眼狼”心理,父母該跳出教育陷阱

2.讓孩子主動完成工作,從中獲得滿足感

每個人之所以能長久地堅持做一件事,更多來源於內心的滿足感,

這樣在做事情的時候,才會更加自發主動,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

並且,主動完成這些工作,會帶來不一樣的精神體驗,

除了學會一些技能,更需要明白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所在,這時為它付出和努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3.鼓勵孩子,建立起“必勝”的信心

當然,想要讓孩子做到這些事情,

最關鍵的還是要時刻鼓勵他們,讓他們堅定信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一開始朋友的孩子,在體育比賽中接連失利,這小傢伙非常受挫,連著幾天都茶不思夜不想,朋友很是擔心。

後來在專家的建議下,慢慢地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可能存在某些技術方面的問題,

要保證自己良好的心態,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經過父母的勸說,孩子也放下了自己的壓力。

終於在近幾天的一次體育比賽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孩子自然非常高興,連父母都覺得不可思議,

原來肯定和鼓勵的力量,竟然如此強大。

其實教育孩子,並不需要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也不需要對著孩子嘮嘮叨叨,

只要真正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就能讓孩子產生真正的共鳴,

在一些事情上,更好地聽從家長的意見。

父母用獎勵機制去激勵孩子並沒有錯,

但更需要學會,如何有尺度地利用這些機制。

參考資料: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3%8D%E4%BD%9C%E6%9D%A1%E4%BB%B6%E5%8F%8D%E5%B0%84/10353040?fr=aladdin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AF%E5%B0%94%E8%B5%AB%E6%96%AF%C2%B7%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6%96%AF%E9%87%91%E7%BA%B3/6009791?fr=aladdin

關鍵詞:物質獎勵、早教、心理、變換獎勵原則、激勵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育兒團隊,在懷孕或是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問題和疑惑,都可以透過私信諮詢,在這裡得到滿意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