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KY作者 / 夏超

策劃 / Ivan

編輯 / KY主創們

朋友一直很想要一段甜甜的戀愛,可沒想到他第一次戀愛就碰上了刻骨銘心的虐戀。

他和我說,

女朋友缺乏安全感,經常擔心自己被拋棄,兩人好的時候如膠似漆,但有時又會性情大變,指責他不負責任,甚至揚言分手。僵持一陣子後,女朋友似乎又忘了自己之前發過的脾氣,恢復到甜蜜溫柔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讓我朋友感到很無力。

聽過他的描述,我察覺到在他們的愛情中有個重要特徵:

女生對關係的評判,在好與壞在兩個極端迅速擺動。

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

“邊緣型狀態(borderline states)”

的人身上。

邊緣型狀態不僅會體現在情感關係中,也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一個人有邊緣型狀態,並不意味著ta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在這篇文章中討論邊緣型狀態,也不是病理學診斷意義上的含義,只是一種人格特點,不一定構成問題或疾病。)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擁有這種狀態,又該如何應對這種狀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

會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現?

邊界感,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

個人邊界,是指我們要分清哪些事是自己應該承擔的,哪些事是別人應該承擔的。

情緒邊界,是指在感到悲傷難過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是出自自身,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

這些邊界就像一層面板,將我們與他人區分開來,將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區分開來,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也讓我們瞭解別人真實的樣子。

而擁有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卻缺少某些這樣的清晰邊界,容易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亂。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邊緣型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的具體展現:

1. 在自我認識上缺乏穩定性

邊緣型狀態的人往往缺少穩定的自我認識,沒有相對明確的自我形象。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而這種轉變往往是突然而劇烈的。

或許正是由於缺乏相對固定的自我形象,

ta們有時會感覺自己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也常常受到慢性的空虛感的困擾。

2. 在情緒和思維上較為偏執

邊緣型狀態者比較敏感,

一些極其細微的刺激就可能引發ta們巨大的情緒變化,這種變化在很多人來看與外部刺激並不匹配。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在思維上,邊緣型狀態的人會顯出一定的偏執性,考慮問題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狀態。

3. 在親密關係中陰晴不定

在工作環境或特定的社交場合中,有些邊緣型狀態者表現得非常優秀,並沒有受到這種人格特質的過多影響。

而當進入親密關係中,由於不再是相對固定的社會角色,一個人受到邊緣型狀態的影響通常會更為明顯。

邊緣型狀態的人對被遺棄有著強烈的焦慮,哪怕這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ta們也可能做出某些激烈的行為來避免被遺棄的可能。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強烈的兩極擺盪,

同樣是邊緣型狀態者在親密關係中的特徵。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所以,ta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往往非常糾結,難以分辨自己到底是愛一個人還是厭煩一個人,有時恨不得立刻離開一個人,離開後又肝腸寸斷,覺得無法離開這個人。

4. 在朋友關係中反覆絕交

當邊緣型狀態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ta們可能會反覆向多位朋友尋求建議,也以此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珍視,將對方視為一個理想化的可靠存在;但有時,ta們又會對朋友進行非常消極的評價。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若是兩人無法進行適度的適應和調整,可能會斷絕交往一段時間,再恢復友誼關係;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會發生反覆絕交的情況。

當然,很多人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也可能經歷類似的狀態,而只有持續、長期地展現出以上特點,我們才可能會將之稱為邊緣型狀態。

如果一個人邊緣型狀態的程度非常強烈,並且對個人的社交關係和生活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可能會被診斷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

有些BPD患者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只在親密的關係中(比如在家庭、戀愛或婚姻中)受到影響;而有些患者會有自殺傾向和行為,需要入院治療(Kreger, 2002)。

什麼有人非黑即白地理解生活?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

邊緣型狀態最突出的特徵是一種分裂式結構(splitting):好與壞都是絕對化的,就像黑與白這兩種明顯對比的顏色一樣,中間沒有灰色的過渡地帶。

對邊緣型狀態的人來說,一個人可以此時是好的,彼時就是壞的,但很難在同一個時刻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

那麼,這種分裂式的精神結構式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家梅萊妮·克萊茵將人的心理狀態分為兩種:

偏執-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抑鬱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這樣就可以保護那些好的部分,不受到壞的部分的“汙染”,同時壞的部分正好可以承擔自身的攻擊性而不會引發混亂。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這複雜的狀態會引發我們的失落、內疚和哀悼,從而讓我們看清現實。(注:這裡的“抑鬱”與目前普遍談到的抑鬱狀態、抑鬱症是不一樣的)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心位的轉移並非一勞永逸的。即便是一個成年人,在面對嚴重壓力等類似情況下,仍有可能會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處理生活。

而邊緣型狀態者很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順利過渡到抑鬱心位,

無法將好與壞、積極與消極整合到同一個客體上,也有可能是在童年時遭遇了嚴重的創傷,導致其更習慣用偏執-分裂的應對方式進行心理防禦

(Clarkin et al。, 1999)。

緣型狀態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何應對生活中的邊緣型狀態?

邊緣型狀態的形成是長期的,在應對和改變上也需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時地陷入類似的狀態,可以在一些大事小事上做以下練習: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在平時,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境時,對自身的邊緣型狀態保持覺察,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練習對不確定性的容忍能力。

例如,透過練習視覺化冥想,你可以構建能夠提供絕對安全和保護的理想父母形象(ideal parent figures),

想象與ta們在具體情境下的互動狀態,逐漸將之內化,並將這種互動模式和感受帶到現實中的關係裡來

,這將會改變你和現實中的人之間的關係模式(Brown & Elliott, 2016)。

如果在你身邊,有親近的人常常表現為邊緣型狀態,正確的溝通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可以嘗試採用SET溝通模型:

在關係中有這4種表現的人,可能還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

從長遠來看,用事實為自己和對方劃定相對清晰的邊界,是至關重要的,而溺愛和躲避或許能帶來一時的緩和,但容易走向責任不清的結局,讓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Lachkar, 2011)。

Ta們會誘惑你做出很多破格的舉動,似乎你被誘惑而做出的破格之舉是ta們想要的——在當時ta們可能也覺得自己強烈地想要。

但在ta們的內心深處,

ta們需要的是嚴明的紀律,是對方不受誘惑、也不去攻擊。

一個面對ta們能堅守原則、嚴格自律,同時對ta們溫柔以待、心懷慈悲的人,可以渡ta們苦海回頭。

溺愛無法幫一個人走出邊緣型的陷阱,包含了愛意的紀律才可以。

如果看到今天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愛的人符合文中的情況,我們想對你說:面對真實就是療愈自己的第一步。相信人的修復力和成長力。如果這樣的你目前在關係中,也可以嘗試在關係中和對方一起努力,相信有一天終究能夠outgrow如今暫時的不足。

今天的文章,懂的人會懂。

祝大家都能找到內心的平靜,找到自己切實的存在感和幸福。

今日互動:看完今天的文章,如果你加深了對邊緣型狀態的瞭解,或是還有更多感想,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