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規模種植方法論

這個老楊是之前公司老闆的合夥人,他來園區的次數不多,但每次來都很深刻。他對基地規模種植有著獨特見解,值得品味。

基地規模種植方法論

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大型種植園區在國內各地興起有10多年時間了,正是這10年,我也一直工作在種植第一線,期間接觸了不少大型種植基地,從我的認知來看,這些園區在種植上不專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想多樣化種植,就是在自己地裡種上多種作物。

2015年我在山東見過某個種植基地,有120個日光溫室,裡面種植了200多種不同的作物,先不講技術員怎麼了解種植的作物做到精準管理,能全部認識這些作物都難,當時我看了幾個溫室,好多作物我都叫不上名字來。

第二:想週年供應,就是一年365天不間斷的採收。無可厚非的是,建設了溫室當然想更長季節供應,至今,提到溫室,大多數人的理解還是反季節供應,當然,反季節的蔬菜價格很高,但是這些沒有考慮到外運等因素,如果能全盤全國考慮種植季節、茬口、上市時間,和外面幾個產區從成本上做一個對比,那麼我想可能就不會如此盲目了。

我們在各個行業裡都提到一個詞——專業。

不專業表現在對種植的認知不夠,提起”種”,有人會說:我爺爺種了一輩子。但是那個時候的’’種”更多的是解決生存問題,應該還沒有提到商業價值的層面上。能種出來和能種好不是一回事,種好了能否變成現金又是另一回事,種三分菜地和種三百畝基地更是不同。關於規模種植基地都運營不成功,這一點我在上一篇文章《為什麼蔬菜種植大戶會不賺錢?》一文中分析過了。

農業大戶近十年才在各地興起,沒有給市場足夠多的時間培養出專業人員,另外,不賺錢不敢投入導致了專業人員的待遇也不夠,其中不乏一些高手都平行跳槽了,能在栽培、植保或者包裝、運輸、銷售上做好的專業人才本身就不多,集以上大成者更是少見。

下圖是我們自己的種植基地的工作流程圖,這僅僅是定植前的部分,屬於冰山一角。種植是一項浩大而繁瑣的工作組織,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更願意用專案管理的思維去組織、管理、執行。

基地規模種植方法論

還是以上圖為例,由於公司機密需求,這僅僅展示了我們在定植前的工作規劃,這裡面就包含了土壤和灌溉水採集、測試,目標市場計劃,灌溉和水肥方案制定,當地氣候資料分析,也包括了我們跟種植商、植保商等溝通,還包括了育苗工作和跟蹤,以及定植後期人員的招聘培訓工作等等,所以這些都是以保證在種植過程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為目的。

另外,在種植管理基地上,我發現很多園區重硬體輕運營,在建設基地期間,花費了大量資金在硬體建設上,恨不得把現有的能找到的先進裝置都用上,結果花了大把的錢,有很多裝置設施在今後都用不上,有的甚至硬體投資過度,連後期運營的資金都沒有了,導致了前面建設不差錢,後面買不起防蟲網的現象出現。

我們更多的關注在運營上,因為對於種植基地來說,運營更像是無底洞,對於每個人工幹多少工作,幹到什麼標準,由誰來分配任務,又由誰來監督執行糾錯,這些必須在種植初期都考慮清楚,在種植過程中嚴格落實到位。

在種植上,我們重過程,輕結果,不是我們不關注結果,而是隻盯著結果容易犯路線錯誤。我們認為,過程路線是對的,結果就是對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選擇相對更近、更好走的路會快一些,而不是盯著目標走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