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潁川荀家

潁川多奇士

說到荀彧就不得不提到他背後的世家,潁川荀家。

荀彧的祖父

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孫。年少時道德高尚,博學多才,受徵召擔任郎中,後升為當塗長(當塗縣縣長),因為覺得當時官場黑暗,便辭官離鄉。

荀淑反抗權惡勢力,當時的

李固

李膺對他崇拜有加、拜其為師,人們稱

荀淑為“神君”

荀淑非常能生,足足有八個兒子,被稱為“荀氏八龍”

荀彧的父親荀緄,排行老二,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是荀彧的六叔荀爽因不滿朝政黑暗,辭官在家做學問,被人們稱為“碩儒”,後來更是計劃刺殺董卓,可惜還沒開始就病死了。

荀家兩代都出大學問家,家風正直,不與奸賊同流合汙,這些優秀品質自然也傳到了

荀淑的孫子荀彧身上。

辭官歸鄉 舉族避禍

荀彧,字文若。相貌俊朗,且喜歡薰香,相傳荀彧到別人家做客,都會留下香味。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荀彧的父親忌憚宦官,便做主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如果不是荀彧年少有名,才避免了被別人譏笑。

漢末著名預言家何顒看到荀彧便驚歎地說到:“這是王佐之才呀。”何顒還有另一個預言,當初見到曹操的時候便說:“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以荀家的家風和名聲,荀彧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便是出仕做官,但是當時朝廷格局動盪,先是有黃巾之亂,然後皇室、外戚、宦官爭鬥不休,接著又有董卓進京,想要好好當官那是不可能的,荀彧只好辭官回鄉。

第二條路就是治學稱為大儒,但是天下大亂,想要好好做學問也是不可能的。

荀彧回家後,發現潁川無險可守,天下一旦大亂,肯定會經常遭到入侵。他勸鄉親們離開潁川,但鄉親們都有故土情結不願離去,再加上當時冀州牧韓馥邀請荀彧做官,荀彧便帶著宗族人前往冀州。後來潁川果然同他預想的一樣,成為戰亂之地,鄉里留下來的人大多也被董卓的部將

李傕殺戮掠奪。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當荀彧來到冀州後,發現冀州已被袁紹奪取。袁紹見到荀彧來了非常高興,待之為上賓。荀彧的弟弟荀諶還有同鄉的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當官。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留在袁紹身邊當官了,畢竟自己的弟弟和同鄉都在這,留下來也有個照應。可惜荀彧不是一般人,當時漢室傾危、百姓受苦,荀彧常懷有匡正現世、輔助王者的志向。再加上袁紹不喜宦官,更是一手策劃了誅殺宦官的策略,而荀彧的妻子也是宦官之後,袁紹能否重用自己也是一個問號。

曹操:“吾之子房”

荀彧聽說東郡有一個人也忠於漢室,雖然他現在勢力弱小,但不足為懼。

公元191年,荀彧捨棄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對於荀彧的投靠極為興奮,與荀彧交談過後便開心地說道:“這是我的子房啊”這裡的子房便是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張良。便任命荀彧為別部司馬,這一年荀彧二十九歲。

曹操的勢力來源於譙縣曹家、夏侯家這樣的宗族兄弟,但是這些人多數都是武將,滿腦子肌肉,無法出謀劃策。從歷史記載來說,曹操對於荀彧的評價還是低了,荀彧對於曹操的重要性遠比張良對於劉邦的重要性大,荀彧在曹操勢力中相當於張良加蕭何。

力保三城

公元194年,曹操東征陶謙,留荀彧看守鄄城。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荀彧首次守城便遇到了一個複雜的局面——張邈

陳宮在兗州秘密反曹,暗中迎接呂布。

呂布到達兗州後,張邈派人告訴荀彧說:“呂布是來幫助曹操打陶謙的,應該給他們糧草。”荀彧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計謀,沒有提供糧草。

在此之後,

豫州刺史

郭貢帶兵幾萬來到鄄城城下,求見荀彧。夏侯惇看荀彧準備去見郭貢,連忙勸阻,而荀彧卻對夏侯惇說:“郭貢、張邈平時沒有交情,這一次來得這麼快,計劃肯定沒有定下。我現在去勸他,最差也能讓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懷疑他,那他就有可能和呂布合謀。”

郭貢看見荀彧毫無懼色,便認為鄄城易守難攻,便引兵而去。荀彧又派程昱遊說範縣、東阿,最終確保這三座城池沒有丟失,直到曹操回來。

世之論者

公元195年,陶謙病逝,曹操想要先去徐州,再打呂布。荀彧舉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例子勸阻曹操,應該先保證兗州的穩固,先打陳宮,保證糧食的穩定。如果現在進攻徐州,帶的兵多了,留守的兵就少了,兗州會有危險,如果帶的兵少了又攻不下來。到時候徐州沒有打下來,大本營又丟了。曹操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先收糧食、再打呂布,最終平定了兗州。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迎奉天子

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在楊奉

董承

等護衛下,從長安返回洛陽。在要不要迎接天子建都徐縣的問題上,曹操內部產生了極大矛盾,多數人不同意迎接天子,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

韓暹

楊奉

剛剛將天子迎到洛陽,往北連結

張楊

,暫時還不能控制他們。

荀彧則勸曹操迎回天子,並舉了晉文公接納周襄王而諸侯臣服、漢高祖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的例子。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迎接天子來到許縣,並且把許縣更名許都,將這一年改名建安元年,拜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荀彧為侍中、代理尚書令,荀彧也被世人稱為荀令君。使得曹操在政治輿論上掌握了主動權,那些忠於漢室的舊臣也會選擇曹操,比如孔融、楊彪等人,他們被天下士人推崇,具有極高的名望。對於荀彧來說這也是他匡扶漢室的理想。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舉薦賢才

荀彧很少出徵,都是在後方穩住局勢,曹操在外征戰,而軍國之事都由荀彧排程籌劃。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鍾繇”。荀彧善於舉薦人才,推薦了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人。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明智決斷 奇謀良策

公元196年到207年,曹操的勢力飛速發展,陸續平定周邊勢力,統一了中原和河北,在此過程中以荀彧為首的謀士團屢次獻出奇謀良策,幫助曹操統一中原。曹操在外征戰、而荀彧就留在許都穩固大局,兩人常以書信的形式來交流。

官渡之戰

自從曹操迎奉獻帝之後,袁紹非常不滿。

在袁紹平定河北之後,寫了一封信給曹操,說得極其難聽,許多將領都認為是因為輸給張繡得事。只有荀彧清楚曹操的為人,不會因為過去的失敗而難過,便去找曹操詢問。曹操將信給荀彧看,又說:“我想打他,但實力不夠,怎麼辦?”

荀彧先用楚漢相爭的例子來鼓勵曹操,現在弱小的人不代表不能變強,重要的是才能。荀彧又提出了“四勝論”分別從度量、謀略、用兵、德行四個方面說明曹操強於袁紹,並且提議先滅呂布,再徵河北。

曹操擔心袁紹侵擾關中,聯合羌人、胡人,還有益州的劉璋來攻打自己。荀彧則認為關中將領有很多,卻沒有完成統一,他們看見山東在打仗,只會保全自身,關西的事情便交給

鍾繇,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公元198年,曹操打敗張繡,攻克下邳,擒殺呂布,平定徐州。此時曹操的勢力還不如袁紹,集團內部對於袁紹是戰是和各有說法。孔融

說:“袁紹地廣兵強,有

田豐

許攸

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

審配

逢紀

等忠臣為他做事,

顏良

文丑

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而荀彧卻說:“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這一番話堅定了曹操打敗袁紹的信心。

公元199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吞併幽州,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勢力。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糧草快要用完的時候寫信給荀彧,想要退兵,堅守許都。荀彧用劉邦項羽僵持的例子回覆曹操,並說:“現在的糧草還沒有劉邦項羽那樣緊張,先退的人必定處於被動。兩軍相持已經有半年了,袁紹的情況也打探清楚了,這個時候就是採用奇謀的時候。”曹操採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

曹操採用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策劃,先後斬殺顏良、文丑,然後又進攻烏巢,燒燬了袁紹的糧草,斬殺了淳于瓊。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正如荀彧當初說的那樣:“審配

許攸

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

顏良

文丑

臨陣授首;

田豐

以諫見誅”,審配、許攸、顏良、文丑、田豐的下場都被荀彧預言到了。

公元201年,曹操想要攻打曾今和袁紹結盟的劉表,荀彧再次勸阻:“現在袁紹失敗,應該乘這個機會平定河北,如果袁紹恢復過來,攻打我們的後方,您的大事就要結束了。”曹操便度過黃河進攻袁譚、袁尚。

在官渡之戰中,荀彧沒有親臨戰場,僅憑書信就能準確做出判斷,並且做出相應的對策,正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居中持重 低調收斂

荀彧的侄子荀攸是曹操的謀主,荀彧主內、荀攸主外,但是荀彧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多次推卻封賞,將獲得的財物都散佈給族人和朋友。曹操還將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長子荀惲。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荀彧當了十六年尚書令,拒絕了很多次想要走後門的請求。荀彧有一個沒什麼才能的親戚,想借著荀彧飛黃騰達,便對荀彧說:“您現在擔任尚書令,能不能讓我當個議郎。”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荀彧卻笑著說:“官位是用來展示才能的,如果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待我呢?”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曹操要授以三公之職給荀彧,荀彧讓荀攸推脫了十幾次才作罷。

荀彧多次推脫財物、官職的封賞,他並不想讓自己的家族飛黃騰達,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匡扶漢室,他相信曹操也有這個理想。

公元207年,曹操即將出徵劉表的時候,向荀彧詢問對策,荀彧說:“表面上可以從

宛、葉兩縣出兵,實際上走小路輕裝急進,出其不意攻擊劉表。”曹操按照荀彧的計策出兵,剛好劉表病死了,突然出現的曹軍,讓劉

琮選擇了投降。這一次計策也是荀彧為曹操獻的最後一計。

君臣分道揚鑣 鬱鬱而終

公元208年到公元212年,這段期間對荀彧的記載是空白的,連荀攸的記載也是空白。在此期間發生了赤壁之戰、潼關之戰,相對於之前的書信交流,這段時間荀彧、荀攸的空白是很不尋常的。那為什麼說這段空白不尋常呢?

(以下內容純屬猜測)

一、孔融被殺

公元208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孔融被曹操處死。孔融忠於漢室,看不慣曹操欺壓皇權,經常與曹操作對,有人誣陷孔融,曹操便順勢把孔融處死,孔融全家被殺,連九歲的兒子和七歲的女兒都沒有放過。孔融的死,我想對荀彧影響很大,都是忠心漢室的忠臣,卻落得全家被殺。

二、與獻帝講學

漢獻帝愛好講學,荀彧、荀悅、孔融經常給獻帝講學,漢獻帝也並非無能之輩,相反十分聰明。講學的三人,孔融心向漢室、荀彧的堂兄荀悅看見權力盡在曹操手中,便寫下《申鑑》給獻帝觀看。而荀彧作為獻帝的老師,看見了獻帝的才能,心裡也是偏向漢室。

三、頒佈《求賢令》

公元210年,曹操兵敗赤壁之後,便頒佈了《求賢令》廣招天下才子,沒有人會嫌自己的人才少,但也是不是因為荀彧和荀攸的變化引起的?

荀彧和曹操共同起事,對曹操非常瞭解,曹操從一個雜號將軍做到丞相,被准許“贊名不敗,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荀彧的內心肯定是矛盾又痛苦的。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議曹操進位國公、加九

錫。

丞相和國公有著本質的區別。

丞相權力再大,也是皇帝的臣子。國公則有了自己的封國、國號,相當於國中之國。當初漢高祖劉邦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得封王。

在很多人眼裡這已經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了,而荀彧便是其中之一。

曹操派董昭偷偷去問荀彧的意見,卻沒想到蹭到了鐵板。荀彧認為:“曹公本就是興義兵匡扶漢室,應該

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曹操為此“心不能平”。同年,曹操便讓華歆取代了荀彧尚書令的位置。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孤獨的忠臣荀彧

同年,曹操徵孫權,要求荀彧隨軍出征,此時荀彧已年過五十,身體患病不適合隨軍出征,而曹操讓荀彧隨軍便是表明“不放心荀彧留守後方”,後來荀彧因病便留在了壽春,最後因病去世(另一說法為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