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開啟石嫣的短影片,她的形象很樸素,經常扎著低馬尾、站在蔬菜大棚裡素顏出鏡,講解“蔬菜播種有哪些方式?”“天然肥料有哪些?”“堆肥有哪些注意事項?”等等農業問題。

這些問題或許是石嫣研究過的課題中很淺顯的部分,但也是極為落地和實際的。她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讀書期間,她還曾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實習,算是海歸。

從名校畢業後,石嫣至今已從事農業14年。她早已習慣了農民的身份和生活狀態,進而希望儘可能地帶來一些改變,帶動更多人關注農業,降低人們從事農業的門檻,讓年輕人能夠生活、工作在鄉村。

她開了抖音號“分享收穫有機農場”,在上面科普農業知識。這個賬號目前已經積攢了18萬粉絲和58。4萬的點贊,她覺得,過去所受教育裡“達則兼濟天下”的知識分子情懷又重新燎原。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剛成立“分享收穫有機農場”時的石嫣(右二)(受訪者供圖)

透過做農業獲得想要的生活

石嫣並不出生於農村,起先讀農業,只是因為高考失利,並且口碑不錯的河北農業大學就在石嫣的老家河北保定。

小時候,生長於城市的石嫣對農村的記憶,僅來自於70年代上山下鄉的父母。“他們那時幹活很累,也不是田園牧歌的生活狀態,但那是他們青春的回憶,所以說出來都是輕快的。”

2002年剛入學時,石嫣一度牴觸自己的專業。“就覺得土。”石嫣就讀的專業是農業經濟管理,隸屬於商學院。“農業不好招生,大家意識裡要把它包裝得看起來不那麼農業。”她說,一開始自己壓根兒沒感覺到自信。

2006年,石嫣大學畢業,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農村發展專業博士(碩博連讀),師從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在那裡,石嫣開始真正認識土地。

“溫老師把我們放進了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裡。”石嫣說,剛入學,溫教授就派她去山西某煤礦村調研農村經濟,她幾乎沒去過農村,第一次下鄉心裡完全沒底。“後來我才意識到,他是希望我們去真正的農村、看到真正的問題,只有當你不僅僅關注自己時,價值觀、世界觀才能建立起來。”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2008年石嫣在廣西調研(受訪者供圖)

除了深入農村的視角,溫鐵軍對農民的關切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石嫣。農民不只是他們的研究物件,在學院大樓,石嫣經常看到來參加論壇的農民,“這讓我覺得我們做的很多工作,是真正服務於農民需求,而不是隻為了做一個研究。”

“知識應當服務於社會發展,而不是為了學術而學術”,這也成了石嫣之後十幾年的信條。2008年,石嫣來到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實習,也就是在這裡的半年,石嫣第一次接觸到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中文譯為“社群支援農業”),也終於找到了知識與土地的連結。

社群支援農業,簡單說來就是消費者與農民直接建立聯絡,農民根據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從而獲得更穩固的經濟保障。在歐美,這種模式很常見,但彼時國內仍處於發展階段。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石嫣在美國地升農場(受訪者供圖)

週一至週五每天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半,她會在種植園學習澆水、移植、耕地、播種、施肥、採摘,為了工作便利,她甚至還學習了製作小機械和開拖拉機……如今回憶起來,石嫣覺得那段時間最重要的收穫不僅僅來自於農業技術,更是讓她擁有了一段沉澱的時間去思考未來做什麼。

去美國前,她看了很多有機農場的研究,但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每天需要面對的不是理論模型,而是很多切實的瑣碎小事。她逐漸將種地的過程當成了一種修行。“原來老琢磨做什麼事是有意義的,當自己天天都在拔草時,想的是如何在這樣持續的狀態中找到意義。”

石嫣說不清楚什麼時候將做農場當成了畢生志願,她只知道博士畢業時,這件事已經成了優於去高校任教,或去其它科研單位任職的第一選項。2012年,石嫣與後來成為丈夫的程存旺博士共同成立了分享收穫有機農場,多年以後,她仍然記得丈夫的那句鼓勵:我們一定要有信心,透過做農業獲得我們想要的生活。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石嫣在美國農場集市上(受訪者供圖)

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

過去十多年,既是“分享收穫有機農場”逐漸被人接納的過程,也是CSA模式在中國生根發芽的時期。

石嫣剛創業時,國內CSA農場屈指可數,但如今,有機農場數量已經達到了300至500家。石嫣與團隊在北京郊區建成了260餘畝農場,併為1500個家庭提供綠色蔬菜配送,同時,她也積極組織CSA聯盟,併為全國各地的新農人提供技術支援與銷售平臺。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石嫣共開展過37期新農人培訓,組織培訓了1000多名新農人。她以前主要從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招募參與者,但2020年入駐抖音後,石嫣發現透過抖音慕名而來的新農人比例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我強烈地感知到,抖音能擴大我們的宣傳面,不管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

就在不久前,石嫣去北京平谷區參加一個休閒農業推介會,在一個賣菌菇的攤位前,老闆還告訴石嫣:“我經常看你的抖音,這些菌菇都是儘可能按照有機方法種植的。”石嫣很有成就感。

抖音短影片和直播已成為傳播農技知識的重要工具。抖音釋出的《抖音農技知識資料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農技知識相關影片日均播放量突破10億。前不久,抖音還攜手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共同推出“新農人計劃2022·來抖音學農技”活動 ,計劃引入1500名專業農技員或機構,助力農業資訊科技普惠。

“我發現很多人其實對有機農業缺少認知,用短影片做科普,能讓人直觀地知道綠色、環保、健康是可實現的”,石嫣說,同時也能糾正人們對蔬菜的一些錯誤觀點。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學生時代的石嫣(受訪者供圖)

有一次,有個客戶問她為什麼收到的黃瓜是頂花帶刺的,她疑惑:為什麼黃瓜不能頂花帶刺?後來她才知道網路上流傳著一條訊息,說黃瓜頂花帶刺是因為打了激素類藥物。“我們天天在田裡幹活就知道新鮮黃瓜都有這個特徵,長成熟了,花幹了,一碰就掉,但那條訊息的作者可能不知道實際的生產過程,就歸納為用了激素。”

石嫣氣不過,特地到黃瓜地裡拍了個科普影片,解釋完乾花和鮮花的區別後,她直接將黃瓜掰成兩半吃了起來。有評論誇石嫣真的做到了農藥化肥都不用的綠色無公害,也有網友開玩笑說:“你這一口下去50元沒了。”

有機蔬菜價格更高,這是消費者的共識,也是石嫣希望透過科普解釋的另一個命題。

“假如我們希望能有更健康的生產方式,不用除草劑、不用工業化肥,這些成本由誰來承擔呢?”在石嫣看來,每個人都與三農相關,都是可持續發展鏈條上的一環。“沒有一個人能獨立於這個世界存在,城市人要想吃得健康,也要保障生產者在農村有可持續的生計”,在她看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農民的生存是相互捆綁的。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石嫣在地裡勞作(受訪者供圖)

希望“博士”“海歸”種地不再稀奇

十幾年田間地頭的生活,如今的石嫣,早已將自己歸入了農民的行列。七八年前,她去銀行辦事,填表格時就大大方方地在職業那一欄寫下“農民”二字。

“過去大家認為博士後做農民不可接受,未來我希望這樣多樣化的選擇能夠越來越被認可。”石嫣想,也許透過自己的努力,能讓人們看見另一種可能性,‘博士”“海歸”種地不再稀奇,也許還會被人羨慕。

她在農村平靜的生活狀態,也的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些都市人的選擇。有位新農人學員,以前在北京某時尚媒體做化妝師,參加培訓一年後,回到了安徽老家種植生態蓮子。在石嫣的印象裡,那位學員以前過著每天化妝的精緻生活,現在返璞歸真了,很享受這個狀態。

不過,石嫣也不建議都市人貿然嘗試農場經營,正如她在科普影片中分享的那樣,“三產怎麼做”、“做休閒農業要有怎樣的規劃”,每一步都要有考量。“如果僅僅抱著一個純粹的幻想,你來到鄉村之後很可能堅持不下去。”

眼下,石嫣還希望重新引導人們思考原有的食物供應體系,她一直倡導都市周邊要有自己的農業帶。她想,做科普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大家認識蔬菜的層面上。“還是要讓大家理解農業的價值,並思考生活中的農業問題。”石嫣說。

熱愛種地的清華女博後:畢業歸國當14年農民,18萬人和她學農技

抖音拍攝過程花絮(受訪者供圖)

(作者:劉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