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孩子發脾氣,孩子發脾氣是你以為的亂髮脾氣嗎?

你的孩子是不是經常因為不稱心的事就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撒潑打滾,嚴重的還要摔東西、動手打人。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孩子哭鬧著要買心玩具,而你覺得家裡有相似的玩具,或者家裡的玩具一大堆,沒必要買,更不能慣著孩子,於是孩子就開始發脾氣,撒潑打滾。這個時候你給他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你嚴厲制止,他們反而更激動、更失控。於是,我們最後怎麼做的呢?

要麼頂不住壓力,為了「哄孩子」,不得不買玩具;

要麼硬著頭皮在眾目睽睽之下,「強勢」把孩子扛走;

要麼「冷處理」,靜靜的看他表演,引來一大波圍觀。

每個孩子總是在不斷試探父母妥協的底線。

情況一:如果你「妥協」,越哄他哭的越兇,你越跟他講道理,他越不買賬,直到你答應他某些需求,如買玩具、看電視等。於是,孩子會形成一種意識——發脾氣是萬能的,之後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還會故技重施,百試不爽。

情況二:如果你「強勢」,他們會因為暫時懼怕大人的嚴厲而乖乖就範,不敢再忤逆,但會採用更隱蔽、消極、不合作甚至惡劣的方式來發洩情緒,比如:故意弄壞玩具,故意把桌子上的東西摔下去,父母喊吃飯的時候故意不吃飯,打比較容易欺負的“爺爺奶奶或者弟弟”,以此來「抗議」你。

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 Susan David 曾說過:“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即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他小時候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生活中常見2種人,一種人看著挺好,就是脾氣壞,容易激動,會聲音特別大。另一種人會很平和大度。一般來說,脾氣暴躁的這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父母不懂孩子的情緒。孩子哭,父母也不明白,孩子發脾氣,父母也給不到應有的照顧。這種情緒不被理解的孩子,長大脾就會很大。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理解他,這種孩子就會很平和。”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只需要做到以下3點,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第一: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他只是想向你求助

作家雷布斯說:「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幫他解決問題」。

孩子肯衝你發脾氣,你應該是慶幸的。試想,如果你是孩子,接二連三的向你尋求幫助,可回覆你的,只有責罵和暴力,那你還會和他親近嗎?

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

沒有可怕的情緒,只有缺乏瞭解的情緒

孩子愛發脾氣,是其成長中的必經階段。所以孩子發脾氣,別急著對孩子「指責」或「說教」

允許孩子發洩,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並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你是愛他的,幫助孩子與自己的壞情緒和平共處,才是處理孩子亂髮脾氣最好的辦法。

第二、不要「捲入」到孩子的情緒世界,他只是需要你的擁抱

有時候,孩子發脾氣,不僅是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很多時候是因為如果它們用正常語氣提出自己的訴求,就容易被無視或敷衍,孩子才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

其實這時候,我們不需要介入去幫他解決問題。只需要單純地看見他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他感受到你與他同在,就足夠了。

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尋找共情,之後耐心詢問孩子真正的想法,瞭解他們真實需求,安撫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和感受。

當我們真情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理解時,孩子情緒才有可能得到平復。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那麼憤怒或者激動時,我們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孩子則更容易聽進去。

這一點,孫儷深有感觸: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援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點的時候再說吧……

第三、給孩子的情緒體驗「命名」,他只是需要情感轉化

精神分析學家比昂說:當一種情感情感「被命名」後,它就會從「模糊」變成「具體」,從「難以承受」變成「可以承受」。

將孩子難以忍受的情感賦予一個名稱或概念(比如你受委屈了嗎?),就會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具體、更加理性(孩子會明白自己就是受委屈了),那麼憤怒的情緒(難以承受)就變成委屈(可以忍受)。

當孩子在試探過家長的底線,發現並未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家長的情緒是理性的,孩子便會逐漸恢復智慧和理性,去看待和解決現實中困擾他的問題,接納自己的情緒,消化自己的情緒。

正如在超時撒潑打滾無理取鬧要玩具時,你的第一反應,不是制止,不是指責,不是說教,只需要溫和的說一聲“你很生氣嗎,媽媽覺得你在攻擊我”。當孩子的鋒芒被你溫柔地接住、命名並返還以後,他會切身體驗到這種以柔克剛的美好感覺。

當孩子情緒爆發亂髮脾氣時,最重要的不是制止、指責和說教,而是接納孩子的壞情緒,不要不要「捲入」到孩子的情緒世界,只需要以傾聽者的姿態認真聆聽,用理解和愛教會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3招搞定孩子發脾氣,孩子發脾氣是你以為的亂髮脾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