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卷,是“我”造成的嗎?

研究顯示:雙減一年青少年抑鬱減少、父母焦慮症狀上升,此新聞一出,引人關注。

去年7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意見釋出實施一年來,給我國教育改革帶來重大影響,校外培訓機構無序擴張亂象得到有效遏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效緩解,更多家長對家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研究發現,“雙減”政策實施後的這一年,青少年抑鬱症狀減少了78。6%。與孩子們逐漸輕鬆的狀態相比較,父母的焦慮症狀卻在“雙減”後明顯上升,研究表明增幅約12。8%。

教育為何越來越內卷

九月一日,又是一年開學季。

今日,某社交平臺上出現一位媽媽曬自己孩子開學第一天的照片,本是這位母親想表達“神獸終於歸籠”的心情,底下評論卻褒貶不一:“有些孩子出生就不用努力,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多少孩子苦讀十幾年,為的就是給他打工”等等。原來,這是一所知名國際學校,進學校不僅要面試孩子,還要面試家長,有網友犀利提問,是面試家長的“鈔能力”還是面試家長的“人面”呢?

很顯然,網友認為,這位家長已經贏在了家長的起跑線上,教育不知從何時開始在當今社會上從大到小都開始“內卷”,幼兒園開始要送雙語國際幼兒園;小學開始給孩子考慮教育資源更優秀的好小學,離家近通勤時間短的學校反而不是家長的第一選擇,那家長如此焦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到底是社會的加速轉型?還是中國人口越來越多?教育資源的短缺?學校教育的轉型已經滯後於時代和社會的轉型?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考不上普高,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成績差、沒出息的孩子才去職中”、“去職中的話,孩子的一生就毀了”,在我們邁向社會,有用人單位會注重第一學歷而不是去考慮後期該人的能力。我們今天全社會瀰漫著一種教育的價值觀“上學就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無論家長是什麼文化程度,這好像變成了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不為了考大學,那我的孩子幹嗎要上學?”其實不意外,我們家長有這樣的焦慮,就是關於高中階段的普職比。

上普通高中而不去接受職業教育,是大多數家長期望孩子的人生道路。此前,國家一部門有發文,強調高中階段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要保持大致相當的比例,也就是過去我們一直說的5∶5,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對半。那麼家長的焦慮來了,中國的人口日益增多,我的孩子,究竟是不是百分之百是普高的那一半,如果我對教育鬆懈了,那我的孩子是不是就變為職業教育的那一半。

儘管在中國傳統觀念當中,我們宣揚“唯有讀書高”,但社會總是需要有這麼多的人進入經濟領域、進入職業領域,成為技工或者是職業人才。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定義好壞的標準難道只有冷冰冰的分數嗎?成就孩子的難道只是一紙光鮮的文憑嗎?

教育機構到底是辦企業還是辦學校?

教育培訓的本質又是什麼?

“起跑線上的競爭”這樣的說詞,這些年已經深入人心,也成為家長的共識。在近十多年的義務教育環境當中,“基本沒有孩子不上課外輔導班”已是當今大環境,在學校上課之外,有多少孩子一出校門馬不停蹄的趕去下一個輔導班?從上一個輔導班出來,又被“雞娃”的家長催著去下一個。教育的成果是重點顯得競爭,而不是圍繞商業利益運作獲得經濟價值。成年人裡,有誰會記得自己小學一二年級的排名和成績?就像馬拉松一樣,開始的速度快一些或是慢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有很多民辦學校,升學率和分數反而打敗了公辦學校。是為什麼呢?原因是:民辦學校利用了當時《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的招生自主權,可以考試招生、提前招生,所以把學區內最好的學生全部招到民辦學校去了,當然分數和升學率大大高於公辦學校。

可把最好的學生“請”到自己的學校,那麼學生考上名校,就是學校的本事嗎?在校外機構補課的學生,花費了家長多少金錢、時間、心血,願意學的孩子還可以讓家長看到成績覺得自己付出沒有白費,而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呢,送到輔導班,真的可以讓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變成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嗎?

在此,小編誠心呼籲家長們:發自內心的關心孩子,而不是關心成績。不要想著透過“雞娃”來擺脫自己平庸的人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點,早教、課外輔導班、興趣班,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還是商家割韭菜的一顆“菜”?